■李侠
“弯道超车”,是我国近几年来在社会治理领域的热词,意指经济与社会的超常规发展。由于社会是多变量的组合,在某些关键节点,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这些年,随着国家对科技发展的日益重视,从人才引进、经费投入到高校改革的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等,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效果显著,由此科技界力争在追赶中实现“弯道超车”的雄心势不可挡。那么,学术界是否也存在“弯道超车”现象呢?
急躁心态势必会影响学术圈,欲速则不达
科学史研究早已证明:学术界的发展与推进,依靠的是知识库存的缓慢积累与灵活运用,而知识的积累与内化都需要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术界作为整体,几乎不存在“弯道超车”现象,它遵循的是渐进式的发展路径,只有当知识库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整体性的突变或者加速,这是前期漫长积累的结果。它需要诸多相关条件的整体进步,而世界科学中心的五次转移,就可以被看作是这种过程的体现。
但当下社会心态急躁,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术圈内的从业者,不惜违背正常的知识生产规律,其结果是“欲速则不达”,在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破坏了科技发展的正常秩序与生态。
客观地说,中国科技界的发展速度已经很快了,致使很多配套系统跟不上发展的节奏。所以当下的中国科技界,最需要的是静下心来,稳步发展,而不是急躁冒进。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在很多领域仍然处于追赶阶段,这种定位要求我们具有足够的耐心,通过渐进式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由于我国科技体量庞大,一旦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知识的链式反应,那将是任何国家都无法相比的。
因此,对于我国来说,超车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在追赶中不翻车。即使想要超车,当下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科技布局的均衡、人才培养体制的完善、科技投入结构的合理化、科研文化的塑造与培育、科技评价机制的优化完善等。没有这些基础条件的协同进步,我们拿什么来实现“弯道超车”呢?
典型的“马赫带正向效应”:亮处更亮、暗处更暗
就学者个人而言,更应该避免“弯道超车”的幻觉。一名学者只要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地增加自己的知识库存,假以时日,自然会有一番作为,这就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质量互变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
虽然实现“弯道超车”不太可能,但寻找有利于知识生产与个体成长的捷径还是可以的。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最佳知识生产窗口期 (通常在30-45岁之间) 获得更多机会、资源与承认,较早进入有效的知识市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梦想。这就要用到“马赫带效应”(Mach Band Effect)。它原本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在1868年发现的一种视觉现象,是指人们在明暗交界处感到亮处更亮、暗处更暗的现象。久而久之,这种视错觉演变为评价领域里的扭曲认知定式。这种扭曲对于个体的知识资本积累、转化与实现收益最大化都具有重大影响。
为了更好地展示“马赫带效应”,不妨通过一个具体例子来揭示这种变化。众所周知,任何认知判断都受到背景因素的影响。假设甲和乙两个人具有同样的学术资质与能力,如果把甲放在一个影响力高的平台,把乙放在一个影响力低的平台,那么,人们倾向于认为甲的水平比乙高,反之亦然。其实,在初始条件下,甲和乙的能力是相同的,但由于甲所处平台水平较高,相对而言,竞争压力也较大,人的潜力发挥也更充分一些;而乙的平台水平较低、竞争不充分、面临的压力也会低一些,从而导致乙的潜力释放不充分,久而久之,乙真的在能力与知识积累上不如甲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学术界的“马太效应”,而按照科学社会学家默顿的说法,这就是典型的优势累积现象。
其实,对于这个结构,还可以深入挖掘一下。在人们最初对甲的高估中,其实包含着甲所处平台带来的知识溢出部分。这部分溢出在起始处就被甲收获了。同理,在对乙的低估中,也包含人们对于乙所处平台的低估,这部分差额由乙自身的知识库存来冲抵,结果导致评价受到背景因素的直接影响,即平台背景对于个体评价产生加分与减分现象。坊间所谓的“人往高处走”,其潜在意义在于获得高处的溢出价值。这就是典型的“马赫带正向效应”:亮处更亮、暗处更暗。
“人往高处走”不见得是最好或唯一选择
就常识而言,大平台拥有更多机会与资源,小平台的机会与资源则比较少。问题是,大平台的机会与资源再多,未必是你的;而小平台虽然机会与资源比较少,但可能都是你的。关键是你在平台中的相对位置,这就是选择的悖论。
任何选择都是有代价的。在高平台,个人会获得机构声誉的溢出收益,但是由于高平台普遍水平较高,会造成个体比较优势的缩小、机会的稀缺以及竞争压力的加大。学术界的通用规则是“赢者通吃”,在这种环境中,个体所承受的心理成本也会很高,这就是获得机构溢出收益 (声誉) 所要付出的代价。
既然社会认知评价与个体真实水平是两回事,那么,“马赫带负向效应”的情景又会如何呢? 由于所处平台的知识梯度较低,个体很容易确立自己的比较优势,即便做出同样的成果,在高低平台之间所获得的收益也是不一样的。总体而言,在低平台获得收益也会更容易一些,而且容易形成“赢者通吃”局面。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个人在低平台承受的竞争压力与心理成本也会随之降低,从而为自己营造出较为宽松的环境,而这种宽松的环境更有利于知识的生产与个体的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味地沿袭“人往高处走”的路径,并不见得就是最好或唯一的选择。
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所以苏格拉底一再告诫世人:认识你自己。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遵从自己内心的召唤与判断,也不了解自己的真实偏好与潜力,只是没有反思地接受约定俗成的选择模式,从而影响自己的知识积累速度与发展进程。
学术界的发展捷径:持之以恒地快速积累知识
提出上述判断,是基于两点预设:其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整个社会结构有日益从垂直型社会向扁平型社会演变的趋势。知识的收集与检索进一步便捷化,预示着知识的生产机构不再具有头等作用的地位,而是成果的内容成为首要考虑目标。
其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于人的评价会发生深层次的变化,换言之,在交换市场里,社会不再把人作为“静态的展览者”来评判,而是把人作为“动态的生产者”,按照他们产品的质量来评判。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容易获得支持并有利于产出成果的选择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哲学家阿伦特曾说:“活的精神”必须存在于“死的文字”中。对于任何个体而言,最快地把知识生产出来,才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如果你没有一定的资源和条件,又如何去生产呢?
因此,对于那些有志于学术研究的人来说,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学术界,“弯道超车”现象是很少出现的,但学术界的确存在发展的捷径。这个领域颠扑不破的传统就是踏踏实实、持之以恒地快速积累知识库存。但为了更快地发展,个体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人们认知中的“马赫带效应”,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研究环境,为自己营造出最舒适的发展空间。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