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鄂记者 钱忠军 通讯员 雷洁
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于11日晚收官,国内9家博物馆的9件国宝最终入选《国家宝藏》特展,湖北省博物馆云梦睡虎地秦简名列其中。特展以实物和视觉两种不同的形式,在故宫博物院箭亭广场“中国多宝槅”与9家博物馆同时举行。
基层小官吏记录大时代
湖北省博物馆“凤舞九天”展厅内,云梦睡虎地秦简正在展出。睡虎地秦墓位于湖北省云梦县,1975年在此考古发掘出秦墓12座,其中11号墓葬中出土了秦简1155枚,残片80枚,共4万多个工整的秦隶汉字。
墓葬主人名“喜”,生于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秦王政元年,喜年仅17岁即登记名籍为秦国服徭役,历任安陆御史、安陆令史、鄢令史、治狱鄢等与刑法有关的低级官吏,他在秦王政三年、四年和十三年曾三次从军,最后亡于任上,经历了始皇亲政到统一六国的整个过程。
竹简长约27厘米,宽0.6厘米,厚度仅1毫米,简文为墨书秦篆,字迹清晰端秀,笔画浑厚朴拙。有的简两面均有墨书文字,但大部分只书于篾黄上。竹简用细绳分上、中、下三道编结,按顺序编组成册。早到商鞅变法,晚到秦始皇三十年,记录了近100年的历史。
竹简是“喜”生前从事法律活动而抄录的有关法律文书,记载内容有一半以上是关于秦代的法律,抄录了行政管理与“治狱”以及刑事、经济、民事和官吏管理的法律条文,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法典。这些秦简不仅反映了篆书向隶书的转变,更是中国法律史上具有奠基意义的著作,为研究中国书法和秦国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都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参考依据。
主持并参与睡虎地秦墓考古的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前所长陈振裕表示,一个敬业、勤勉的基层官吏,也许并不知道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个何等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但是这一枚一枚秦简串联起来,却勾勒出大秦帝国的宏阔气象,更见证了200多年战乱如何结束。
非常年展品为何入选?
在湖北选送的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云梦睡虎地秦简三件国宝中,为何相对“默默无闻”的云梦睡虎地秦简能被选中?
湖北省博物馆负责人介绍,睡虎地秦简由于竹简本身的材质特点,对保存和展出有更严格的要求,不是常年陈列的展品,从观赏效果上看,不如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抢眼,但从历史价值和地位上来说分量足够。
作为特展文物揭晓嘉宾,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张晋藩称,睡虎地秦简与西方法兰克福法典,都是早期封建性质的法典,但却比后者早1000多年。睡虎地秦简里所载的秦律已形成体系,相当完备,代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法制文明。
此外,秦简中还有很多先进而严谨的制度,对今天仍然有极强的借鉴意义:比如最早明确商品必须明码标价,审讯的时候不能严刑拷打,见义不勇为要受罚,官员交接时要进行离任审计,到基层要自带口粮等。
(本报武汉2月12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