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顾一琼
昨天下午,徐汇区召开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大会,邀请90家企业代表参会,让他们与相关委办局一起交流分享,实现“需”与“供”更直接对接。会上透露,包括《不动产登记制度改革》专项行动在内,徐汇区将新推出十项改革举措,进一步优化辖区营商环境。
这十项改革举措将紧扣企业对降低成本的需要,“放”得更彻底更到位。降低成本主要是经营成本和时间成本,对徐汇区来说,重点是抢抓时间成本。复制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争取第一时间,重点抓商事制度改革,深化“一照通办、一码通用、证照分离、照后减证”改革,新办企业可以网上核名、网上申报,材料齐全的次日就能获得营业执照。同时,徐汇区要在电子证照互认共享上做出特色。目前,徐汇区市场监管局、区科委等16个部门率先试点电子证照互认共享,并将继续扩大覆盖,凡是电子证照库或业务系统可查询的证照,企业、群众办事将不用重复提供,让“背着房子去办事”成为历史。
加推的十项改革举措中,首先就是不动产登记的改革。去年年底,徐汇区承接了市级交派的不动产登记试点任务,2月起,市民拿到产证的周期从41天缩短至4天,如果仅办理新购房业务,不涉及交易和税务服务,则办理当天就能拿到产证。当前,徐汇区还在攻关施工许可等建设领域的流程再造和权力再造:今后对社会投资项目,企业从拿地到取得施工许可的审批时间将不超过48个工作日;对建设工程项目报建等97项事项,可实现当场办结。
涉及企业注册许可,证照核发将全面提速。对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新设企业和许可事项,做到“次日发照、时限减半”。市场监管领域全部28个行政审批备案事项100%网上预审,其中18个事项实现“网上办不见面”,10个事项做到“窗口办,跑一次”。
针对企业投资项目审批“部门多、环节多、要求多、时间长”等“痛点”,率先落地实施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实现“多评合一、多图联审、同步审批”。
深入挖掘企业生产、贸易各领域“痛点”诉求,加强与海关、国检深度合作,推进自贸试验区“工单式核销、保税维修、保税展示”等政策复制试点,以清单式通关服务提升企业通关便利。
做实数据监管、协同监管和诚信监管,对企业全生命周期实时、直观地开展跟踪分析,提升智能化监管效能。
推进实施新一轮知识产权政策,减少申报环节,缩短办理时间,方便企业、科研院所和服务机构有效便捷地享受区域政策服务。
启动构筑人才高地和人才高峰专项行动,执行“光启人才行动计划(2017-2020)”,建立区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高技能人才的选拔、培养、服务体系,完善产业、科研等人才评判机制。
推进区行政服务中心、街镇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和居民区服务站点三级联动,将社会保障等161项业务纳入全区通办,确保民生服务事项100%“家门口”就能办。
以居民身份证号码和法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作为唯一标识,建立覆盖全区的电子证照库。制定电子证照数据采集标准,推行群众办事相关证件、证照、证明等电子化,形成自然人和法人电子证照目录,实现“一次生成、多方复用”。建立电子证照互认共享机制,避免重复提交材料和循环证明,实现“一库管理、互认共享”。
成立区政务大数据管理中心,深化六大市级基础库落地运用,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归集区级所有部门政务数据,整合构建政务大数据共享交换体系,让数据真正为企业群众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服务。同时,加快实施“城市云脑”计划,建设城市管理物联感知网,打造感知敏捷、互联互通、实时共享的“神经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