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2月07日 星期三
10
文艺百家

她后来的人生,都埋伏在了这部电影里

———看正在上映的美国电影《第一夫人》


左图为电影《第一夫人》剧照
上图为杰奎琳的婚妙照

    非非马

    杰奎琳·肯尼迪一向以肯尼迪总统遗孀以及时尚偶像的身份为公众所熟知,但近日上映的电影 《第一夫人》却揭示了一个真实而陌生的杰奎琳。电影只讲述了四天的故事,但串起了她一生的命运轨迹。

    抱着这样的婚姻观,她注定只能成为依赖光源的月亮

    1963年11月,杰奎琳·肯尼迪亲历了丈夫遇刺,倏然从“第一夫人”华座跌落,遭受失夫、“失业”的双重打击。

    “第一夫人”本是个“身份”而非“工作”,但杰奎琳却把它当作了一份“工作”。结果,随着丈夫遇刺被害,她不仅痛失丈夫,还跌入了巨大的身份迷失与焦虑。她不再是第一夫人了,也不再是肯尼迪的妻子;她成了肯尼迪的遗孀、两个孩子的母亲和一个失去了“工作”的女子。

    其实,在24岁那年嫁给当时还是众议员的约翰·肯尼迪后,她便辞去了在 《华盛顿先驱报》 的摄影记者工作。比较有意思的是,中学时代曾以“不做一个家庭主妇”为志向的她,在嫁入美国当时最有政治经济影响力的肯尼迪家族之后,便全身心投入如何围绕丈夫来规划、建设自己的人生。

    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做一个优雅美丽、能为丈夫增光添彩的第一夫人,就是杰奎琳的“工作”、她的人生理想。

    杰奎琳在接受一个电视采访时曾说,她心中的“第一夫人”,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照顾好总统、照顾好家庭。

    无法否认,杰奎琳喜欢高高在上的感觉、喜欢奢华的生活方式,对她来说,要实现这种方式的捷径便是嫁入豪门,分享丈夫的荣耀、财富与权柄。

    杰奎琳所有接受过的教育,从姿态礼仪、文学诗歌到艺术音乐、舞蹈马术几乎都是为日后做一个上流社会的名媛而做准备。

    其实杰奎琳的母亲走的就是这条人生道路,她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后,带着13岁的杰奎琳再婚嫁给一个银行家,从此摸到了美国上流社会的门槛。杰奎琳也在“社会地位和个人名声很重要”的家庭教育观念下逐渐长大。杰奎琳从少女时代便开始频繁参加上流社会的聚会,结识更多的富家子弟。她曾经与一个银行家的后代订婚,不过在22岁那年毁了婚约。

    而肯尼迪家族当时的财富,在全美可以排前十。约翰·肯尼迪被家族当作“未来的总统候选人”重点培养。

    所以当机会出现的时候,杰奎琳毫不犹豫地嫁给了比自己年长12岁的约翰·肯尼迪,那年她24岁。

    杰奎琳的婚姻观并不鲜见,许多年轻女性抱有相同的梦想,只不过绝大部分没有实现。

    而杰奎琳做到了,可正当她雄心勃勃踌躇满志想做好“第一夫人”这份工作时,命运却给她重重一击。肯尼迪遇刺后,这位31岁入驻白宫、以自己的个人魅力和时尚品位征服美国民众的“第一夫人”,不得不在两年十个月之后,凄然离开白宫。

    在电影 《第一夫人》 中,我们也多次看到她巨大的失落感。新的“第一夫人”在丈夫宣誓就职美国总统后流露出的难以抑制的笑容、在白宫里挑选和杰奎琳品位完全不同的窗帘颜色……都刺激着杰奎琳敏感的神经。

    终究,如果太阳不再发光,那失去光源体的月亮,就只能叫月球。

    此前的杰奎琳没有工作也没有收入,但她一年里买衣服的钱就能花掉自己总统丈夫一年的薪水,曾经的她“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套新衣可穿”,可当丈夫被刺杀后顷刻被打落云端,再也不能和从前那样随心所欲购买时装引领美国的时尚潮流了。

    在肯尼迪葬礼举行前,杰奎琳已颇有“远虑”地对肯尼迪母亲说:林肯遇刺后,他的遗孀南希在贫困中了却余生,全靠变卖家具维系生活。如果,我卖掉几件家具,应该可以供孩子们读完大学。

    肯尼迪家的人回她:放心,我们绝不会让你如此。

    听来是承诺,可却透着人生的无奈与无力感。一个年轻的女人,得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别人的诺言上。可谁又知道,命运之手会不会再和你开一个玩笑?

    电影截取的片段里,有她后来人生的解读线索

    电影 《第一夫人》 就像是处心积虑地要为杰奎琳祛魅。

    电影中的杰奎琳,在丈夫被刺杀后的四天里,表现出的不是镇定冷静,而是一个名利心与虚荣心重,有很强的世俗欲望,善于操弄媒体,焦虑、紧张、敏感,甚至任性的女性。她任性地为肯尼迪筹划了一个盛大的葬礼,不仅为了肯尼迪,更是为了她自己。

    肯尼迪的历史地位越高,她作为肯尼迪遗孀的地位就越高。

    杰奎琳意识到丈夫的葬礼有可能是自己最后一次成为全世界焦点的机会,也是自己作为“第一夫人”的告别演出,因此她要这场演出隆重而盛大,被世人所铭记。

    杰奎琳在公众场合与在私下里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性。

    一方面要在公众面前表演完美的“第一夫人”,时刻保持优雅、端庄、时尚,苦心营造“第一家庭”幸福和睦的形象;

    另一方面,在真实的生活中却又不得不忍受丈夫的风流成性,包括那段与梦露的“著名”绯闻。

    电影中,没有明确提到这一点。但是有暗示———

    杰奎琳在对牧师告白时说:“我们甚少同床,即便是在他出事前的那一晚,也没有。”

    “有时,他 (肯尼迪) 孤身走进沙漠。就让他去被魔鬼引诱吧。但最后,他总会回到我们身边,回到他所爱的家庭。”杰奎琳又如此对采访她的记者说,眼神凌厉。

    选择任何一条道路,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电影 《第一夫人》 没有演绎杰奎琳后来的生活,仅截取了她生命中最困难最迷失的四天里发生的一些片段。但这些片段,却为解释杰奎琳后来的人生轨迹埋下了解读线索。

    她的无法满足的虚荣心,她痴迷于购买奢侈品的习惯,她对一套套时装的迷恋,她对风光生活的眷恋,她对未来生计的担忧......所有这一切都解释了她为什么后来会选择嫁给大自己23岁、风流成性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

    那年,杰奎琳39岁,奥纳西斯62岁。

    如果说,经由肯尼迪,她见识了世界权力的顶峰,那么经由奥纳西斯,她迈进了一个富丽堂皇、用金钱堆砌的浮华世界———哪怕这场婚姻千疮百孔。

    最终,她在出版社的工作中找到了快乐

    奥纳西斯贪慕杰奎琳“前第一夫人”的盛名,而杰奎琳则看中奥纳西斯的财富,以及能够再次成为公众视线的焦点。

    第二次婚姻中的杰奎琳,把相当多的时间花在购物上,她挥金如土,疯狂购买衣服和鞋子;她频繁参加各种聚会,展示自己的时尚与品位。她一次就能买回200双鞋子,每个月的开支都远超奥纳西斯给她的零用钱配额。

    面对惊人账单,奥纳西斯很快开始后悔这桩婚事,他频频与自己从前的情人、希腊著名歌唱家玛丽亚·卡拉斯私会,再让杰奎琳从报端看到他们私会的消息。据说,此举是为了引起杰奎琳的醋意、希望她对他更加珍惜与尊重。

    然而,杰奎琳既没有为改善夫妻关系付出努力,也没有选择结束这桩貌合神离的婚姻。她只是经常回到美国,一年里至少有一半的时间在纽约过着独居生活。

    后来,奥纳西斯修改了遗嘱,将遗产第一受益人变更为自己的女儿。

    奥纳西斯过世后,杰奎琳不得不与奥纳西斯的女儿打起遗产争夺战。最终,她一次性获得2600万美元的补偿,而奥纳西斯的女儿继承了父亲十亿多美元的遗产,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女人。

    第二次婚姻结束后,拿到2600万美元补偿金的杰奎琳,不用再担心此后的生计与生活品质。她也终于开始反思自己此前的生活态度、婚姻态度。

    1975年,46岁的杰奎琳选择再次成为一名职业女性。她进入维京出版社 (Viking Press),担任咨询编辑,年薪一万美元,每周工作四天。

    由于图书编辑的职业生涯起步较晚,也或者是衣食无忧的杰奎琳只求心归平静,她并没有在这份工作上做出什么成就。但至少,她在这份工作中找到了充实与快乐。

    她没有再婚,晚年伴侣是与她同龄的莫里斯·坦帕尔斯曼,一个瑞士人,也是她的财务顾问。

    64岁时,杰奎琳被诊断出淋巴癌,次年去世,终年65岁。

    一个传奇女子不平凡的一生就此结束。

    (作者为文艺评论人)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