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1月29日 星期一
1
要闻

二百余场活动将遍布申城的工地、军营、校园、乡村——

最寒冷的天“输送”最温暖的情 上海“红色文艺轻骑兵”在行动


    ■本报记者  黄启哲

    瑞雪翩至,沪上气温持续跌破冰点,上海“红色文艺轻骑兵”却“披风戴雪”为一线劳动者输送着热烈而滚烫的情意。提着灯笼、抱着春联纸、扛着音箱,一支文化文艺小分队走进了吴泾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电厂工人第一次在厂里欣赏专业文艺演出,食堂里、会议室里掌声笑声盖过了寒夜的风声……当晚,这样的小分队不下三支,在徐汇滨江建设工地、曹家渡街道,为工人、为垃圾分类志愿者们奉上一台台联欢晚会。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做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近期,由沪上群文工作者、国有院团、民营演出团体等组成的多支“红色文艺轻骑兵”队伍步履不停,深入乡村、社区、工地、校园、军营等地开展慰问演出和文化惠民活动总计将超过200场,与基层人民心手相连,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路上砥砺前行。

    与此同时,一线劳动者们也回应给表演艺术家、创作者最直观的艺术评论和创作灵感。火热的现实生活激励着艺术家创作出更多直抵人心,反映时代的作品。“他们笑容质朴,眼神清澈,是文艺工作者最该尊敬的导师。”著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指出,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是“红色文艺轻骑兵”为一线劳动者“送福利”,基层劳动者的朴实真诚、无私奉献也在荡涤、滋养文艺工作者的心灵,让创作扎根生活沃土,让作品更接地气,更通人心。

    从群众中找回表演的初心

    一甲子前,由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骑着马儿去演出”。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不断提升的今天,尤其是在上海这样一座国际文化大都市,轻骑兵可以把文艺带给谁? 坚守在一线为城市正常运转、市民生活安定而无私奉献的工作者走进文艺工作者的视野。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萧烨璎告诉记者:“如今文化进社区已经比较普遍,我们这一次把重点放在这种文化资源很少,文艺工作者几乎很少去的地方,去慰问社会工作者。”于是,由群艺馆牵头,由六家有质量、有特点、有影响力、小型灵活的“轻骑兵”团队正陆续完成16场示范性专题配送。接下来,依托各区市民文化节平台,结合区域特点展开136场遍布全市的基层配送。

    在市委宣传部的组织下,越来越多的国有院团也参与其中。今年春节期间“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文化文艺小分队首批推出26项活动,涉及传统戏曲、歌剧、话剧、交响乐等多种文艺样式。           

    不少院团团长说,深入一线基层为人民奉献演出,不再仅仅是文化普及教育的手段,同时也是让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当下最新文艺创作成果。

    沪上的文艺轻骑兵并不满足于一场单向式输出的表演,更在有限的条件下,用心营造氛围,丰富互动形式,真正让文化与艺术浸润心灵。为了让电厂演出更有“年味儿”,小分队自带了灯笼、福字等装饰品悉心装扮。而在上海边防总队青草沙边防派出所,印制年画等非遗体验活动则成了演出后的“余兴节目”。有的演员把孩子带到现场,让“艺二代”也为武警说上一段相声。打破了剧场的围墙,拉近观演的距离,演员不再是演员,观众不只是观众,他们更像是家人与朋友,彼此真诚分享着艺术为生活带来的喜悦。

    从群众中找回创作的冲动

    我们呼唤更多“红色文艺轻骑兵”到最广大的人民中去,以文化人,真切提升人民群众的精气神和幸福感。“艺术家若是双脚离地,又怎会有与时代共振、与中华大地呼应、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毛时安说,当代“红色文艺轻骑兵”的意义,远远不止于输送文艺作品。文艺创作者们更要与观众进行深入交流,为潜在的创作选题搜集信息、积累素材,为日后的深入生活和创作采风打前站。

    从电力公司演到建筑工地,再到武警执勤驻地,田耘社班主、相声演员赵松涛这两个月可以说是“泡”在沪上基层一线。不久前他主动拉起一支七人小分队,为上海两会执勤的武警做了一场公益演出。严寒天气,战士们只能在多功能厅打地铺休息,而在执勤之余,利用休息时间在临时搭建的图书角看书学习。年轻战士默默奉献的点滴与对文化生活的渴望,深深打动着赵松涛。与其说是慰问战士,不如说是从他们身上找回了创作的冲动。他计划着做进一步的采风,不仅自己用相声、快板等形式展现这群可爱的战士,也鼓励他们自己讲述“我为这座城市做了什么,而这座城市又带给了我什么”,让更多的人认识他们,被他们的真实经历打动。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