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1月29日 星期一
DS7
文汇读书周报;新阅读

无限可能的龚渡惠田


《儿童视觉世界:龚渡惠田作品集》

龚渡惠田绘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8年1月版

    章迪思

    尼采说:“银白的,轻捷地,像一条鱼,我的小舟驶向远方。”龚渡惠田的可爱、机敏、灵动,尤其是她对于绘画如呼吸般自然的热忱,让人讶然甚而钦佩。龚渡惠田四岁举办个人画展,五岁便有缘出版全国发行的个人绘画书籍,可谓幸运!

    对孩子而言,绘画就是玩耍。儿童的世界是简单的,他们心思单纯,绘画只是他们抒发和释放情感的一个渠道。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正是这些个体差异的存在,才让这个世界如此多姿多彩。

    四岁半的小惠田已画了400多幅画,并且有一半是用丙烯画在画布上。没有天生的热爱和执着,很难想象儿童能有这么大的输出量。惠田成长在非常有爱的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家对于她就是最温暖的依靠和最坚实的支撑;然而惠田的父母都不是搞艺术的,所以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惠田是一个人在奋斗。

    惠田是天才。她的状态远超平常儿童的感知和行为。她绘画时的投入,就像遨游在色彩的海洋里,一会儿用手,一会儿用脚,甚至用扫把、喷壶、刮板,无所羁绊,完全是忘我状态。惠田的妈妈曾请人在上海为惠田做天赋基因测试,她的创意思维和动手能力指数高得惊人。

    按照美国美学教育家维克多-罗恩菲尔德的理论,四岁的孩子还在做“同义反复”的涂鸦,就是同样的动作反复重复。反观惠田的绘画,已不适用理论模式。她的所有作品都在追求不同的色彩氛围感,避免重复。她能把画面处理得色彩和谐,即使在色彩冲突中也能寻求调性统一,这是天生的能力。即使在大学本科的色彩训练中,这也是难点。

    令人惊奇的是,惠田在画里尝试各种油画语言。你能找到波洛克的色彩滴撒,里希特的透明刮法,古典水墨的浸法,还有拼贴、堆砌。这些相对高级的绘画语言,在她的无限尝试中神奇地呈现出来。

    一个孩子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分别时,“我”就成为塑造和成就的对象。参与的主体自然包括家长和孩子,但从终极角度看,孩子无疑是第一位、主导性的,家长是第二位、辅助性的,借用电影里的话来说就是“自个儿成全自个儿”。每次绘画都以“我”为主体,实实在在地关注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低龄段幼儿看不懂文字,但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画来表达她眼中的故事,勿需华丽的辞藻,只是五彩的颜色,来勾勒她心中的世界与喜怒哀乐。让我们通过她的画,来感受她及她身边的故事。

    惠田还爱学习钢琴。旋律使她兴奋,从而使画面的色彩更加激情洋溢。这证实了亚里士多德关于音乐与绘画“通感”的发现。在音乐教学中常追求画面感,在绘画教学中又追求旋律感,其实就是波长带来的节奏与人生节律的契合。大概是小惠田这部分大脑神经发达,从而使她较早地进入更高的境界。

    与惠田交流,你就知道她的画根本不“抽象”,而是每天发生在身边的故事、生活的场景。成年人世界里,会把绘画归类成具象、抽象、表现、写实……儿童没有这些概念,对这些框架不屑一顾。

    毕加索说:“人类都听不懂鸟鸣是什么意思,却喜欢鸟鸣的声音。”同样的,人们常看不懂儿童画表达的意思,却感觉看上去很舒服。因为以成年人的眼光看,儿童画虽是不合真实的表现,却使我们找回了失落的童年,让我们有一种产生活力的愉悦感。

    惠田妈妈说,这部作品集里不止是惠田的画,还有我们一个小小的中国梦:在小小的细分领域开辟一个新天地——“天赋教育”。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天赋的天使,需要我们更多地发现、关注和创造条件。

    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惠田接下来的发展方向。惠田妈妈的答案是,希望女儿成为不断自我修行的行者,尊师重道,真诚温暖,主动承担,勇敢选择,在专业领域不断探索。

    愿龚渡惠田无限的可能化作无限的成就。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