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颖婕
“当越来越多科技成果转化为利国利民的市场产品,转化为企业利润,转化为地区经济实力时,这不但是科研创新人才的惊艳转身,更是一道绚丽的城市风景。”在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分组讨论中,市政协委员、民革市委原专职副主委李栋樑的一番话引起不少委员的共鸣。
去年6月,酝酿已久的 《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 正式施行。随着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下放,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沪上诸多高校、研究机构出台相应举措,激励科研人员往前走一步、再走一步,“把纸捅破”,“把纸变钱”,逐步克服成果转化过程中供需双方不接轨、工艺难放大、产品无法规模化生产等突出问题。
“尽管市委市政府从战略层面积极推动支持,高校、院所也纷纷发力,但在具体推进落实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实际困难与问题。”李栋樑直言,科研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时需要工艺放大,对此,政策支持力度还有所不足;而工艺放大会带来产品的不稳定性,需要进行一系列技术检测。“目前市面上这类机构及设备紧缺,很多高校院所只能自己组建团队、购买设备,费用不菲。”而且,对于航空航天、核电、轨道交通等重点行业来说,用于评价寿命和服役性能的模拟实验平台显得尤为重要,而这类实验平台眼下也比较缺乏。
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期间,李栋樑把自己的想法和期望写进 《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之中。这份提案的背后,是一场历时十个月的深入调研。他认为,下一步聚焦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智能制造等上海优势领域,应新建更多面向细分领域的精细化、个性化、专业化功能型平台,加强平台与市场、企业的对接,用市场化需求倒逼平台功能内涵不断完善。同时,将科研成果的工艺放大、后续产品的检测认证、重大领域的模拟实验平台等纳入平台功能范畴,推动平台间的联动协同,以及与其他公共性服务机构的对接,为实验室成果走向产业化铺平道路。
针对科研单位与企业因专利归属问题造成成果难转化的窘境,李栋樑建议,由政府部门牵头并扶持,在全市层面新建一批第三方知识产权评估定价机构,规范收费标准。同时,通过市区两级发放科技创新券等方式,鼓励高校、院所前来对专利作出估价。若要推进不同行业的企业共同转化,则可以通过政府搭台、多部门联动、社会化机构参与,构建全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科研成果分类导航图,提升本市企业对科技成果导航地图的知晓度。
对标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发展,以及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张江实验室的建设工作,“未来,需要进一步通过制度顶层设计,拓展更多民企、国企、外企与高校、院所的合作渠道,全面贯通‘创意—研发—成果—创造/发明’创新链与‘技术—产品—产业化—商品/市场’产业链相互交融的双螺旋结构链条,让基础研究的创新原动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李栋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