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1月26日 星期五
2
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编

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补齐发展短板


    ■本报记者 史博臻  首席记者 张懿

    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昨天举行大会发言,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张江管理局副局长 付军

    张江要提升高品质发展内涵

    去年7月,市政府批复同意《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张江应以此为契机,补齐发展短板,实现从“园区”向“城区”的转变,高品质提升发展内涵。目前,张江园区面临许多挑战,包括区域间竞争日趋激烈,新增长点亟待明朗,实现快速反应、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机制安排仍不充分,高端产业用地预留空间有限等。为此建议,一是要服务好大科学设施和张江实验室建设,把张江建设成为重大科学发现、重大技术突破、重大科技产品的诞生地,吸引顶尖研发人才;二要合理布局新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人工智能创新基地以及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三要以培育孵化人工智能领域“独角兽”企业为目标,打造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四是要加强园区联动,形成科创资源、产业资源与金融资源的聚合效应。

    ■农业界 罗利军

    新时代上海农业如何转型升级

    农业高新技术和城市生态环境应成为上海农业的最主要产品。为实现上海农业的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应建设“农业科创园、城乡生态带、系统综合体和绿色产业链”。为此建议,一是应建立农业科创园,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科学技术高地;二要构建城乡生态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三是要在“田园综合体”的基础上,打造城乡系统综合体;四要形成绿色产业链,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绿色预警与保障。

    ■市工商联 陈昶

    进一步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的环境

    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上海营商环境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制约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顽疾依然存在、配套机制协同不够、民间投资活力不足等。为此,呼吁上海推动政策精准落地,重点解决好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使上海成为更多成长性、创新型企业的“引力场”、“孵化园”与“集聚地”;切实转变观念,着力破除隐性障碍,当好民营企业发展中的“引路人”;推动政策精准落地,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当好民营企业成长中的“服务员”;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打好“放管服”组合拳,当好民营企业创新中的“助推者”。

    ■台盟上海市委 刘艳

    进一步完善服务台胞举措

    上海是台胞在大陆工作和生活的重要聚集地。这些年,上海在服务台胞上出台了一系列积极举措,成效显著,但仍有提升空间。比如,在沪常住台胞子女就读幼儿园、中小学的政策全市尚未统一;台胞子女申请办理少儿医保和台胞在沪竞拍车牌门槛过高。为此建议,一是加快推进本市涉台工作信息平台建设,早日实现市区两级层面网络的相互连通和数据的及时交换。二是完善落实现有服务台胞的配套政策,吸引和支持更多台湾学生来沪学习生活。三是进一步研究制定服务台胞的专项政策。

    ■上海市总工会 姜海涛

    维护新型就业群体合法权益

    以物流快递员、网约送餐员等为典型代表的新型就业群体大量涌现,成为推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目前,该群体劳动法律关系较为模糊,劳动经济权益难以保障,劳动法律救济渠道不畅,一旦发生权益纠纷,难以通过劳动监察、劳动仲裁等途径得到帮助。建议上海及时开展新型就业群体专题调查研究,在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前,应着重研究解决好几个突出问题,一是对灵活用工形式强化劳动合同管理;二是针对互联网经济、平台经济关联企业用工秩序混乱问题,研究制定行业自律规范,明确各方责任;三是定期开展执法检查,加大劳动监察力度。

    ■漕河泾开发区发展总公司副董事长  张黎明

    小区综治要抓好“三驾马车”

    2017年是上海市住宅小区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收官之年,徐汇区政协经过调研发现,目前住宅小区综合治理面临的问题关键是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未能各司其职、和谐共进。为此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进一步强化党建的“龙头”作用,依法推进住宅小区联合工会工作。二是细化绩效考核标准,优化居民区书记和社工的薪酬体系。三是为促进业委会的规范发展,建议对业委会选人标准、程序等形成一套操作规范,并通过内外监督,对业委会的选举和运行进行全过程指导和管理。四是形成科学合理的物业费定价机制,同时强化对物业公司的资质管理,对经营不规范、服务不好的物业企业逐渐淘汰,提高物业管理水平。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