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王嘉旖记者 朱颖婕 史博臻
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昨天举行七场专题会议,委员们分别就“发挥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作用,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等话题建言献策。
设立辐射全球的“上海奖学金”
在世界领先的实验室中,创新性成果大多由青年学生和博士后推动产生。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上海怎样努力成为吸引包括中国最优秀学生在内的全球青年才俊的国际化大都市?
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常务副院长汪小帆委员认为,上海应当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吸引全球一流人才汇聚上海、扎根上海。罗德奖学金是一项具有百年历史的世界级奖学金,受资助者将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学位,被全球青年学子视为最高学术荣誉之一。“虽然上海的复旦、交大短期内或许难以拥有和牛津大学一样的声誉,但我们可以主打‘上海名片’,发挥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协同效应。”他建议上海努力打造一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端奖学金项目,用最高标准选拔全球学生,在学生培养方面发挥协同效应。面向未来培养优质人才,努力让该项目成为令全球优秀学生向往的最高学术项目之一。
打响“上海制造”品牌,从一线产业工人队伍抓起
随着产业的更新换代,技能也要不断发展,要想让“上海制造”在国际上拥有一席之地,首先要有一支优秀、专业、强大的一线产业工人队伍。中国宝武集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热轧厂技能专家王军委员提到,在宝武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70%的创新效益由一线产业工人直接创造,未来一定要加强对一线产业工人的前瞻性理论、技能培训,给他们的技术创新能力“充电”。
其次,要重视技能的拓展。因为随着产业发展,有些技能和岗位可能会“消失”,而新兴产业需要配套的技能技术。
另外,“上海制造”需要更多高端创新技术人才。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王军希望,这些政策能进一步覆盖到技能行业,鼓励、引导更多产业工人研究、推广、应用他们的创新成果。同时,在技术等级评审上,也能给予产业工人更多便利,以吸引年轻人加入技能队伍,实现技能强国之梦。
适度调整郊野公园设计建设性指标
浦江郊野公园开园176天,吸引196万人次,日均1.1万人次,提供给市民休闲轻松、呼吸新鲜空气的惬意场所,但若想吸引市民再来第二次并成为“回头客”却很难。问题在于郊野公园受林地、水系等客观指标影响较多,道路狭窄,游憩空间不足,导致市民游客参与、体验、互动感不够,使郊野公园在“城市后花园”与“翻版城市公园”的边界中游走。
在民盟市委副主委、闵行区副区长杨德妹委员的构想中,郊野公园应如朱自清散文中所述的那样: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目前浦江郊野公园总规划面积约15平方公里,一期建成面积近6平方公里,后续有充足空间有待研究和开发,因此,有必要对郊野公园的设计标准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留住更多的原住民,真正体现郊野公园“城市后花园、市民好去处、农村新典范”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