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1月22日 星期一
3
要闻

筑梦九天写忠诚

———记英雄的中国航天员群体


2003年10月15日,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杨利伟出发前挥手致意。
1999年7月26日,航天员潘占春、李庆龙、费俊龙、刘旺 (从左至右) 在俄罗斯进行失重飞机训练。均新华社发

    太空,人类梦想的疆土,寥廓而深邃。

    这是一种极为震撼的体验:从343公里之外眺望地球,大地脉络分明,海岸线清晰绵长,青藏高原的雪域云天仿佛触手可及;

    这是一段壮美无匹的征程:一人、二人、三人……寥寥数人的出征胜似千军万马上战场,每一次都标注了中国人探索未知的新高度;

    这是一个千锤百炼的英雄群体:在中华民族的奋进史册里,飞天勇士叩问苍穹无疑是最精彩的篇页之一。今天,他们正书写着新时代的新华章。

    他们,就是英雄的中国航天员群体。

    “每一次对太空的叩问,都是下一次探索的开始”

    中国航天员的脚步,伴随着国家强起来的鼓点,正以“世界瞩目的速度”走到一个个新的方位———

    2013年6月26日8时07分,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圆满完成我国载人航天首次应用性飞行;

    2016年11月18日13时59分,景海鹏、陈冬在太空完成33天中期驻留,为后续的中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一次次中国飞天的步伐,留下的是民族永恒的记忆,中国人来到了太空,而且有信心、有能力飞得更高更远———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飞船,用21小时23分钟环绕地球飞行14圈、近60万公里。时隔短短两年,费俊龙、聂海胜执行危险性及难度系数均高出很多的神六任务,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的重大跨越;

    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翟志刚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密切配合下,完成首次太空出舱行走,在343公里的太空轨道实现了中国人与宇宙的第一次直接握手;

    2012年6月18日17时04分,景海鹏、刘旺、刘洋“飘”进天宫一号,太空从此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之家”……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一号,13年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天地往返技术、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独立自主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每一次对太空的叩问,都是下一次探索的开始。”走好新时代征战太空的新征途,这份豪情壮志始终在航天员们心中激荡。

    “你们飞多高,中国人的头就能昂多高”

    每一位航天员深知,飞天梦,不仅仅是自己的梦。

    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每次载人飞行,有超过10万名的技术人员用齿轮咬合般的团结协作,托举起英雄飞天。

    航天员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每次飞临祖国上空,心跳都会加速,会不由自主地凝望祖国的疆域,情不自禁地隔着舷窗想去触摸,每一次都会热泪盈眶。

    费俊龙这样对国外同行说:“你可以分享我的快乐,却无法分享我的自豪。因为在我身后,有强大的祖国,站立着13亿多人民!”

    有一个场景让杨利伟至今难忘。2004年,他在美国纽约访问时,应邀出席华人华侨的一次活动。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华侨拉着他的手,语调颤抖,脸上满是泪痕:“你们飞多高,中国人的头就能昂多高!”

    刘洋珍藏着一张照片。2012年10月,她参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60周年校庆,一位退休女教授挤过人群与她合了影。次年5月,当她再次来到这里与学校附中师生座谈时,一名小男孩递给她一个信封说:“这是我奶奶给你的,我长大了也要当航天员。”刘洋打开一看,竟是去年跟那位退休女教授的合影,背面写着:向为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人致敬!

    创造了训练零淘汰率纪录,在世界航天界绝无仅有

    1998年1月5日,从1500多名优秀空军飞行员中百里挑一、精心选拔的14人,汇聚北京航天城,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这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诞生。

    14名首批航天员进入航天员大队时,年龄最小的已30岁。工作了10多年,书本也搁置了10多年,猛然间捡起书本当学生,要在一年时间里系统掌握许多生涩的学科理论,对每个人无疑都是严峻考验,因此也被称为“登天第一关”。

    于是,航天员们重回课堂,白天上课、训练,夜里复习、预习,航天员公寓成了“不夜城”。

    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是第二道坎,包含了众多艰苦万分的训练。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常人只能承受3到4个G的重力加速度,航天员却要承受40秒的8倍重力加速度。训练中,他们的五官被挤压变形,眼泪不自觉地往外飞,胸部极度压抑,呼吸非常困难,手臂抬不起来。

    最终,经过严格考核与评定,先后选拔的两批21名航天员顺利通过考核,全部具备了独立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创造了世界航天员训练零淘汰率的纪录,在世界航天界绝无仅有。

    “哪有运气和奇迹!”面对任务,航天员永远在备战

    神十任务结束后,王亚平返回地球才知道,短短40多分钟的太空授课,引起全世界高度关注。

    太空授课是神十任务一大亮点。人在失重环境下连站稳都很难,如果还要开展授课、实验和拍摄,那比地面难出千百倍,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三人乘组为此在地面进行了200多个小时的训练。太空授课中的水球实验,王亚平做出的水球又圆又大,格外漂亮。

    手控交会对接是难度极高的航天技术,被称为“太空穿针”。为掌握“穿针”技术,确保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刘旺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地面1500多次的训练,终于换来了太空中的一次成功。

    “哪有运气和奇迹!”用15年等待“换来”15天太空之旅的张晓光说,航天员面对任务,永远是在选拔,永远是在备战。

    “无论‘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

    北京航天城,空旷的模拟器楼,聚光灯下的邓清明一脸平静———20年来,他从未在聚光灯下出现过。

    “我是航天员邓清明,是目前航天员大队唯一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仍在训练的首批现役航天员。20年来,我3次入选任务梯队,3次与飞天失之交臂。为了飞天做准备,我感到过枯燥,也烦过、累过,但没有放弃过。无论‘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邓清明声音不大,语气却十分坚定。

    通过严格训练的21名航天员,全部有能力执行太空任务。但受任务密度和条件制约,不可能每个人都有机会飞天,只能按照综评成绩排名确定人选。往往,第一名和最后一名成绩相差很小,小到一两分,甚至仅仅零点几分。

    大多数航天员都当过“备份”,有的甚至不止一次。神五时翟志刚是“备份”,神六时他又一次与飞天擦肩而过,但他两次都站在战友身后,微笑着为他们出征壮行;神七任务选拔时,陈全仅以微小差距落选,他说:“我会努力当好‘备份’,让战友在天上飞得更高更踏实。”

    “困难再大、危险再大,都动摇不了我们征战太空的决心”

    西北大漠,孕育了中国航天事业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2001年11月,航天员们第一次来到这里,踏入航天人的精神圣地———东风革命烈士陵园。这座元帅、将军、士兵相依的不朽军阵,深深震撼了他们。自此,每次执行任务前,航天员们都会前来瞻仰长眠于此的700多位献身航天伟业的英烈。

    载人航天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曾有27人在执行任务和训练时不幸罹难。

    2003年,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多事之年。此时,中国航天员正在备战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担心世界航天接连失利的阴霾会造成影响,一场座谈会召来了航天员们进行交流。没想到,座谈会开成了请战会。航天员的想法惊人的一致:“飞天就是使命,太空就是战场,困难再大、危险再大,都动摇不了我们征战太空的决心!”

    2003年10月15日9时,长征二号F火箭护送着神舟五号飞船直刺苍穹。上升到三四十公里高度时,火箭和飞船突然开始急剧振动,与人体产生共振,杨利伟眼前一片漆黑,感觉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难以承受。共振持续了26秒后,终于慢慢减轻。杨利伟如释千钧重负,如获一次重生。

    后来有人评价:26秒,见证了中国航天员英勇无畏、舍身为国的赤胆忠心。

    追梦新时代,“心愿只有一个,就是再次飞向太空”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在北京隆重开幕。“建设航天强国”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国航天事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空间站时代大幕开启。北京航天城里,航天员们开始了空间站任务学习和训练的第一年。

    50岁出头的刘伯明看起来比10年前参加神七任务时还要精干。为了空间站任务,他主动加量训练,强化自己的体能。刚做完身体检查的他,肺活量达到6000毫升,比年轻时还好。

    “庆幸赶上伟大的时代,有幸参与伟大的事业。”祖国越来越强大,刘伯明有切身感受。20年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刚刚启动。20年后,已有外国航天员选择来中国参加海上救生训练。“外国航天员还想学汉语,想加入到中国的航天员队伍中,跟我们一起交流合作。”

    “心愿只有一个,就是再次飞向太空。”费俊龙说。

    新时代,人人有梦。

    新华社记者 李国利 梅常伟    人民日报记者 余建斌 谷业凯

    (据新华社北京1月21日电)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