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1月16日 星期二
8
运动

记者手记

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问


    本报记者 陈海翔

    用“高开低走”来形容这支中国队在U23亚洲杯小组赛中的表现并不为过。首战3比0大胜阿曼,似乎让人看到了中国足球复兴的希望;次战占据优势却以0比1不敌乌兹别克斯坦,多少也能让人在惋惜之余喊出一句“虽败犹荣”;但在最关键的生死大战中面对更强大的卡塔尔,队员们在技术和心态上的不足却完全暴露,尤其是在红牌出现之后。说得现实一些:中国足球又一次被打回了原型。

    这次采访 U23亚洲杯过程中,出生于1999年、跳级进入这支球队的刘若钒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2013年时,我们出去参加全国比赛是和这些人在踢。2015年出去比赛,还是这些人。到了2017年还是他们!”刘若钒的话其实不难理解,至少在他这个年龄段,中国足球的可选之人并不多,换来换去就这些,挑选空间非常有限。但2016年他在西班牙看到的情形却完全不同,“我们那个训练基地里那么多场地,每天看见来训练比赛的球队都不一样,一批一批,水平都还很高。”

    今天的比赛,有两个细节让记者印象深刻:一次是中国队后卫在处理高球的时候本想一脚解围,结果触球的不是脚面而是膝盖,另一次则是门将在开大脚时居然踢呲了,皮球直接飞向中场附近的对方球员。身处中国足球这个年龄段金字塔塔尖的他们,在生死之战中出现类似的低级失误只能令人感叹:中国足球人才底子实在太薄,一味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问。无可否认,中国队在今天的比赛中非常拼,尤其是在少了一人之后,队员们始终在场上咬着牙飞奔,但足球并不是一项靠拼就能获得胜利的运动,它更讲究的是技术、心态和团队配合,在这些方面,今天的中国队确实不如对手,也正是这些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每次和范志毅、吴承瑛那个年代的国脚们聊天,他们都会对现如今中国球员的技术功底颇有微词。而这,或许也就是他们能在天时、地利、人和聚齐的情况下打入世界杯,而现在的中国足球却连续三届 U23亚洲杯能无法完成小组出线的原因。想到这里,也确实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

    (本报常州1月15日专电)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