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1月14日 星期日
1
要闻

刚刚闭幕的2018北京图书订货会透露:对优质内容和创新服务的渴求持续升温

深耕现实沃土的作品依旧是“阅读刚需”


    ■本报特派记者 许旸 王筱丽

    五万平方米展馆、来自全国各地730余家参展单位、近50万种图书展示、9.2万人次参观……为期三天的2018北京图书订货会13日闭幕。今年一大亮点是全国共有200家民营出版企业参会,为历年之最。在业内人士看来,新生力量的踊跃加入,表明出版领域正以多元融合跨界发展,不断拓展广度和深度,其中少儿出版、文教社科出版、新技术领域是民营资本介入的重点。而北京开卷公司发布的 《2017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2017年度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总规模为803.2亿元,较2016年同比增长14.55%,延续了近年来的增长势头;去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动销品种数189.36万,比2016年增长了8.19%。

    利好形势下,如何把握机遇、引领风潮,是国内书业绕不过去的命题。订货会前后,多场峰会论坛、讲座对话精彩纷呈,在出版业人士齐聚北京的这一周里,业内传递出哪些行业数据与最新动态? 又透露了怎样的市场信号?

    名家新作集中亮相,用文学书写当下生活成创作热潮

    对好内容渴求的升温与激烈市场竞争如影相随,多家出版机构纷纷在挖掘作者资源、策划整合选题等方面下功夫,推出了一批力作。以文学创作领域为例,订货会上多位作家最新作品首发,各有亮点。

    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张炜最新长篇小说 《艾约堡秘史》 可视作对时代命题的诗性回答。评论家李敬泽认为,作品通过财富、欲望、良心、渔村故土带给主人公的内心冲突,交织铺陈出个体的心灵成长史,评论家陈晓明表示,小说在文学创作中深度勾勒出中国民营经济巨人的曲折发展,这在以往的创作中并不多见。“用纯文学方式写当下很难。我怀着诚惶诚恐的谨慎去寻找自己的语言,避免掉进概念化的文字模式里。”张炜坦言,这部小说在他心里酝酿打磨了近30年,故事聚焦一个渔村的变迁,引出了经济与生态、发展与保护、文化与民生等命题。

    另一位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周大新带来了最新长篇《天黑得很慢》。当“90后”调侃自己“人到中年”时,“衰老焦虑”不单纯是生理现象,而是变成了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天黑得很慢》以文学化方式直面老龄化,通过陪护员对一个家庭生活的近距离观察和亲身参与,反映了当下养老、就医、亲子关系等热点现象,折射出小说家的点滴思考。

    从订货会上不难发现,深耕当下现实沃土,已成为文学创作的一个热点,不少很接地气的作品将浓厚的人间气息与鲜明的时代精神融汇笔下。比如,常年在中短篇领域耕耘的作家刘庆邦,首次创作了非虚构新作 《我就是我母亲》,以隐忍的笔触写出了陪护母亲日子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令人动容。作品感恩平凡坚韧的中国农村母亲,也是对亲情、乡情、世情的一次次回眸。作家鲁引弓继热门小说 《小别离》 之后再度创作聚焦孩子升学话题的 《小舍得》,正如作家毕飞宇点评该书时所说,“它抛出了一个与我们切身相关的问题,而我们无法独自作答”。此外,作家高洪雷的 《楼兰啊,楼兰》、李舫的 《纸上乾坤》、朱赢椿的 《便形鸟》、荞麦的《郊游》 等一批新作也集中亮相。

    阅读的下一站是知识服务,2020年市场规模预计达2000亿元

    统计数字显示,少儿图书占图书零售市场去年的码洋比重达24.64%,是最大的细分类,也成为市场增长贡献最大的类别。相比以往引进版童书唱主角的局面,当当副总裁陈立均表示:“近年来,中国原创少儿图书积累了相当数量的优秀作品,各出版机构越来越重视中国本土的原创童书选题开发。”仅当当童书2017年就实现60%的高速增长,总销量达4.1亿册,其中本土原创作品占1/3,原创少儿图书呈蓬勃发展态势。

    移动互联时代,新技术不断发展跨界,也深刻影响着图书出版领域。业内预测,阅读的下一站是知识服务,2020年知识服务市场规模预计达2000亿元。北京开卷公司总经理蒋艳平认为,信息爆炸、认知盈余、人工智能,重塑着公众的认知及学习的方式,让出版领域在内容、传播和服务方面开拓出新的可能性,知识付费、多媒体阅读是不可忽视的趋势。

    仅以听书为例,2018年国内听书市场预计以更快增长速度持续增至44.3亿元,比如“喜马拉雅”拥有近4.5亿激活用户、人均收听时长128分钟。内容产业从单向或多向传播,全面进入智能交互时代,提升阅读展现形式和内容呈现模式,令人期待。 (本报北京1月13日专电)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