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1月12日 星期五
12
笔会

被错过的陈淑桦《黑发变白发》


    李皖

    手上的这张CD,陈淑桦 《黑发变白发》,四海唱片1986年专辑,以前我没有见过。若非拜手机互联所赐,使各个年代的遗物翻滚无际,在各淘宝店此起彼伏,陈淑桦的这十首曲目,我也没听说过。

    在两岸流行音乐交互的历史上,这张专辑完全被大陆错过,没留下痕迹。我发现,貌似没发生过的不只是这张唱片,还包括陈淑桦这之前的整个歌唱历史。

    1985年,台湾金钟奖颁发最佳女歌星奖,陈淑桦在与苏芮和王芷蕾的竞争中胜出。这是当年台湾音乐界的最高肯定,是最有声誉、最权威的奖项。今天风靡两岸的台湾金曲奖,要在五年后才宣告诞生。

    《黑发变白发》 是陈淑桦获得金钟奖之后的第一张专辑,也是她在跨入“滚石制作”之前,最后一张中文专辑。所以,充满象征意味地,它可以代表那一段历史的陈淑桦,是一个终点和顶点。

    那一段历史,至今少有人说起,我来重复地再讲一遍吧。

    那天———据陈淑桦自己说———当她听到金钟奖颁奖人念出她的名字,一刹那间感觉仿佛“腾云驾雾”。以前听人说起过有这种感受,这回真真切切到了,脑子中一片空白。

    待平静之后,陈淑桦最大的感受,是不安,自感不足。所以获奖后第一件事,她安排自己去学习,去了日本,在那里观摩和体验世界第一流的音乐制作,现场去观摩和体验世界第一流的音乐表演。其中,“女王”乐队/弗雷迪·莫库里的音乐会现场,给她停下了至深的印象。

    新专辑制作开始,陈淑桦提前两个月即着手进入录唱状态。两个月里她几乎足不出户:研究词谱,与词曲作者交流沟通,试唱,练唱———战战兢兢,全力以赴。每天早晨七点钟准时起床,50个仰卧起坐,15分钟柔软操,15分钟练声,同时控制食量,保持轻盈、健美、精神饱满的身体状态。

    新专辑是张写“情”的专辑:感情,尤其是爱情;深情,尤其是痴情。

    《失去钥匙的心锁》 (小轩词,谭健常曲):男孩买了只情人锁,锁给与那女孩,钥匙留给自己,只当是情爱一生。但是世事会变,两人终于不再来往。再相逢时,女孩的锁还在,男孩颈上已空空荡荡。并非是女孩还沉湎于旧情,只是她有不同的纪念和告别的方式。陈淑桦用比过去更坚实的声音,唱出洒脱的幽怨、美好的封存。

    《黑发变白发》 (小轩词,谭健常曲):有道是“爱情难过汪洋角”,纵是两情相悦,面对远隔重洋的时空考验,情侣们往往败下阵来。全篇是女子对男友的嘱托和期盼,只是结局如何,天晓得!“我将思念托于浪潮卷给你/那也是我永无止尽的泪水/用我的泪滋润你的心/海角天涯请千万不要忘记”;“勿忘我 勿忘我 任那花开花落/勿忘我 别教我 盼到白首/勿忘我 别让我 等过花开花落/勿忘我 别教我 黑发变白发”。全曲乐器简约,突出一架钢琴和一抹伴唱女声,音乐空间开阔,气势浑然,情深意重。

    《窗前雨》 (楼文中词曲) 讲一个女子的雨愁、情愁:雨夜见落花,念及自己“如花飘零的过去”。全曲的意境,用得着中国美学的那个词汇———情景交融。

    《请问芳名》 (小轩词,谭健常曲) 是其中较优秀的歌曲:“经过了多年沧桑/我只恨当年 竟没有请问芳名/如果我俩注定无缘 怎会相识/如果我俩注定有缘 怎会如此变迁/如果我俩注定有缘 你会再出现/不论有缘或是无缘相思无穷远”。深陷恋爱中的男女,确实就是这样,在内心反反复复,自问自责自宽自慰。旋律优美深情,编曲将管弦、爵士鼓和琵琶配在一起。

    ……

    我买到的这张CD,是再版。历史上,这专辑的名字并不叫“黑发变白发”,而是叫“情”,有着做一张“情”字概念专辑的立意。专辑封面上,这个立意立得清清楚楚:硕大一个行书的“情”字,配以北宋词人柳永的 《雨霖铃·寒蝉凄切》,点破其要旨:“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封面就像是一个象征,文物一般,立于历史的十字路口上,对已经成就的史实,作出了表征。

    此时,杰出歌手陈淑桦,杰出歌手陈淑桦的歌唱艺术,已经玉成。她的这段歌唱艺术有两个重要的成就阶段:海山唱片时期 (1976 1982),EMI四海唱片时期 (1983 1986)。海山唱片时期,陈淑桦带来了一种金红色的声音,一种演唱卓越、质地更为柔韧的校园民歌,混和着一些老派中国流行歌曲。EMI四海唱片时期,金红色的声音继续光大,是镶嵌着金线的声音,一种蜕变升级了的中国传统流行歌曲,是中国声腔的新的表现形式、新的表达高度。

    有必要引入“歌后”这个概念。“歌后”是为了定位、定义一段历史,具有开拓意义、定义性质,最集大成,对今天乃至长久的未来,具有传承、启示意义,引领风气的女歌手。

    在华人歌史上,邓丽君、凤飞飞是歌后,王菲是歌后,理应陈淑桦、黄莺莺也是歌后。但后两位的音乐历史,既不曾被细说,也不曾被理清,真正地加以说明。

    近几年,我陆续收集陈淑桦“滚石制作”之前的专辑,一张张细辨认。结果,每一张都惊艳,每一张她的演唱,都具有我未曾见识也从来不曾想象过的完美,我深深地感慨于在三十年的光阴里,它们的秘而不宣、湮没无闻、隐而不传。海山唱片时期的 《自由女神哭泣了》 《宁静海》 《归程》 《美丽与哀愁》《又见春天》 《夕阳伴我归》 《她的名字是爱》,EMI四海唱片时期的 《星光满天》 《海洋之歌》 《无尽的爱》 《浪迹天涯》 《情》,从词曲来说,每张专辑并不多了不起,但从演唱来说,听那个歌声,每一张专辑都可以称为杰作。

    就像那个“情”字、那段 《雨霖铃》 所象征的,陈淑桦的歌唱,来自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艺,是汉语诗歌自始以来的歌唱艺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个时期,又发新枝。如果说邓丽君的歌声是对中国小调女声的继承和集大成,那么陈淑桦的歌声,完全自成一格,独创了中国小调女声的又一成就,奠定了一种新派中国古典女子之声。它与戏曲唱腔不再有直接的关联,而完全坐实在个人天赋之上,是一个天生歌手的自然创造。

    王菲是个能化腐朽为神奇的人,一首普通的歌曲,经她演绎,往往会变得不普通。而陈淑桦,会给歌曲以完全恰当的演绎,不管它们多么不同,风格差异多么大。一些需要很高技巧的歌曲,陈淑桦的唱并不让人觉得很有技巧,一点儿都不险,行腔很稳妥;一些谱写得并非完善的歌曲,甚至平庸之作,甚至“陈词滥调”,陈淑桦随手拈来,演唱得得体、干净、完美,好像歌曲本身无可挑剔一般。在她的演唱下,所有的歌曲都那么自然、平实而美好,如生活中、自然中、大千世界中普通而美好的万物。

    《情》 这张专辑,就词曲而言平平,并带有明显的迪斯科时代的印迹,但如果不提示,你未必会注意到。你听到的就是普照在所有音符上的中国式光亮,一个柔韧的、嵌着金线的、闪着哑光的东方美声。《雨季里的街头》 (楼文中词) 是一首外来中文填词作品,但听上去,完全听不出是舶来品,就像是从唐宋遗韵原生出来的中文歌曲。陈的好友、早夭的日本少女栗原真理谱曲的《诀》,很不好唱,多一分或减一分都会唱坏,但陈淑桦的唱就是那么到位。

    要达到如此丰饶、精深、完美的歌艺,比较而言,陈淑桦比前比后都有更大的困难———她没有多少现成资源可以援引。邓丽君有珠玉在前的众多中国小调歌嗓可以学习,王菲有花团锦簇的各国新锐前卫明星可以借鉴,而陈淑桦,仿佛只是偷得了传统中国之美的一缕精魂,自生出了一切。

    成就陈淑桦的除了天生一副美嗓,或许起最大作用的,就是她至善至美的天性,加上极为内敛的至情至性。她自律极严,从不放纵。她但求精进,不敢懈怠。她个性保守拘谨,但表面平静,实际敏感,内心时有动荡,甚至大起大落。

    陈淑桦是个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这种秉性透入了骨髓。

    《黑发变白发》 录制时,也许触及了自己的心事,也许窥见了那情路茫茫,陈淑桦数度哽咽中断录音。演唱时失控洒泪,遍观陈淑桦歌唱生涯的报道和记载,仅见此一次。

    完美演出的自我期许,严格甚至严厉的自我要求,压力有多沉重? 据《情》 专辑文案作者谢春生记述,此时,陈淑桦业已萌生“就此退出歌坛”的念头。

    陈淑桦的海山和四海时期,是歌坛更新换代、极为动荡的时期,作为她秉守的、她所代表的歌唱艺术,已经失势了。“流行歌曲”日渐没落,“校园民歌”日益抬头,唱片市场青黄不接。此前,陈淑桦作过一次人生选择:面对中国文化大学的敦促,她放弃了大学学业,选择歌唱。唱片业过渡期的动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校园民歌”盛极时期长达一年未能出片,令她备受痛苦折磨。

    后来的歌史,我们都知道了,不必细说。主流歌史的大致叙事脉络是,陈淑桦成了都市女子代言人,被滚石唱片造就。都市女子代言人不假,被滚石唱片造就大可商榷。陈淑桦怎么是被滚石造就? 实际情形是,进入滚石时,陈淑桦歌艺已成,歌后已成,已是如此巨大的一个艺术存在。纵观整个滚石时期,就歌艺而言,她也并没有真正改变什么———原来怎么唱,还是怎么唱。真实的历史,应该这么讲:她集卓越校园民歌和新派中国声腔之功,加持了滚石大业的完成。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陈淑桦是时势造的英雄,又是时势埋没的英雄。由于“校园民歌”、摇滚乐的坐大,“校园民歌”、摇滚乐成了后来台湾音乐界的主流话语。直到今天,“民谣—摇滚—都市流行乐”为中心论的历史,俨然成了唯一主调,以至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叶的台湾歌史成了断简残片,数代艺人沉浮其中,不被正眼相看。尤其是中国歌唱艺术、中国声乐美学、古典民族之声这一脉络,今天的音乐史家、歌坛要人很少去提及,使之成了隐而不张、不被讲述的一段历史。

    陈淑桦前段历史的失传,只是这宏阔历史的一个缩影。

    李宗盛,经常被演义为成就陈淑桦的贵人,其实,即便以“民谣—摇滚—都市流行乐”为中心论的历史眼光来看,与此同时,他也是被陈淑桦所点化、所推升、所成就的人。用他的话说,陈淑桦的声音“总是润润的,很有光泽,不亮、不刺耳、不腻、不累,很耐听,容易辨认”,朴实地描述了陈淑桦的声音特质。这声腔,是一种中正之声,恪守着中道:总是端庄,即使哀婉亦见明朗,从不夸大感情。她的歌唱婉约含蓄,清丽优雅,平实而淡然,纯正中带一丝妩媚,如中国古典/中庸之论。她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痛而不悲,愁而不怨,怨而不怒,不媚俗,不表演,喜怒哀乐都似在云淡风清之中。

    虽然这段历史被主流歌史一时地冷落,但我深信,随着历史的演进和易经所总结的那种摆荡力量,后世的歌者一定会频频去陈淑桦的录音中感受启示,获取资粮,她是新派中国古典女声最大的一个宝库。

    她的歌声不仅是成就了新派中国古典女声,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立起了一个标高;也不仅是助力滚石,成就了都市女子之声;你只看她的这两个表现,或会明白,她的歌艺究竟有多珍贵:

    ———1992年,陈淑桦偶一涉足闽南语歌曲,《淑桦的台湾歌》 即别开一境,成为闽南语专辑的奇珍;

    ———1995年,《淑桦盛开Forever》,陈淑桦染指R & B,在整个华语R & B历史上,这是令人信服的声腔:没有丝毫对西人的模仿,完全自成一格,是中国艺术面对西方潮流自立自足的自我创造。

    回到这篇文章的开头:1986年,《黑发变白发》,也就是 《情》 这张专辑,虽似完全被大陆错过,却有两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交集,值得在这里记上一笔:

    《结局》,专辑第五首歌,作词者何豫梁,是马来西亚知名报人。文案作者谢春生显然不知道这歌词主要为引用———引用舒婷 《这不是一切》 等诗歌,还以为是何豫梁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历练。主歌之后,何豫梁笔锋一转,写下这样的四句副歌歌词:“人生就像舞台剧上演几许生死别离/任何的爱情故事 悲欢离合演个不停/不必管它任何的变幻际遇/一切一切总会有个圆满的结局”———从磅礴的历史之叹和时代社会之思,一下竟入彀于小我小情小爱,以大团圆收结,真让人开眼。

    《夜的传说》 (林雨词),专辑第三首歌,非常巧合,它与同年大陆歌曲———赵莉演唱的 《无名泪》 (陈哲词,见合辑 《一无所有/全国百名歌星荟萃精选1》),改编自当年同一首英文流行歌曲。在各自独立创作的状态下,两首填词都有等待太阳照亮一切这个意象。但台湾填词重在写夜的幻境和爱情的梦,落脚于个人渴念的释放;大陆填词情歌面目模糊,大爱情义浓。全篇无具体恋爱对象,更似一个无名的痛苦,一种重围难破的困境,也是渴念,其意象更加宏阔雄浑。

    这无意中的两岸歌坛交集,反衬出台湾流行音乐的格局,也包括陈淑桦的艺术,常囿于感情小世界的特点。不能说不好,只不过,这终究只是歌唱之一种。如果歌坛基本上都是这种东西,终究缺少风骨,失之柔弱;缺少胸襟,失之狭小;缺少开放,失之自守。这是后来民谣 摇滚乐的艺术为什么会那么深入人心、改天换地的前因。

    2017年12月6日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