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1月11日 星期四
5
时评;国内;广告

陕西形成“地球之肾”保护体系

全省湿地资源总面积达460万亩


红碱淖自然保护区内的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

(资料照片)

    ■本报驻陕记者 韩宏

    陕西大荔县朝邑国家湿地公园,一只只黑翅长脚鹬、反嘴鹬、黑骨顶等鸟类在湖面上空盘旋。10年前这里鸟类稀少,目前则已发现鸟类65种。大荔县湿地保护管理办任建合主任告诉记者,火烈鸟是世界濒危物种,去年4月一只火烈鸟出现在朝邑湿地公园,实属罕见。朝邑湿地目前有3000多亩水面,最多时达五六千亩,常年在这里栖息的鸟类已有1万多只,冬季能有3万到5万只。

    目前,陕西省已设立国家湿地公园 (试点)38个,公园面积78.2万亩,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十二五”以来,陕西省通过实施一系列工程项目,全省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达到4.14万公顷,建成各级湿地自然保护区12个,保护区总面积22.57万公顷,形成了以国家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区为主体的湿地保护体系,全省湿地资源总面积达460万亩,“地球之肾”功能价值日益显现。

    来自陕西省林业厅的数据表明,陕西省目前受保护湿地面积110万亩,通过全国首家实施《湿地保护恢复三年行动方案(2013—2015)》,完成保护恢复面积246.1万亩,其中关中地区完成123.6万亩,年清除大气颗粒物24.8万吨。陕西省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治污减霾功能评估报告显示,全省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年滞纳空气颗粒物13785.13万吨,堆积起来相当于869公里的长城,年固碳量1338.49万吨,释氧量2927.14万吨,为净化区域大气环境作出了贡献,受到国家林业局的肯定。

    陕西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成效卓著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系统自我恢复、治污减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陕西地处内陆腹地,整体属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资源十分珍贵。据调查,陕西现有湿地总面积为30.74万公顷,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特别是湿地鸟类种类多、数量大、保护等级高,共有湿地鸟类9目24科121种。

    近年来,作为陕西自然环境“清肺、强肾、治癌”治理的关键措施之一,陕西省在湿地保护与恢复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截至2016年底,陕西湿地保护与恢复面积超过16.4万公顷。最近5年,全省还完成了秦岭北麓200个峪口湿地资源调查,累计创建38处国家湿地公园,保护恢复湿地257万亩,湿地保护整体成效显著,全省还将用5年时间建设和保护森林、湿地3000万亩。

    目前,全省林业系统共建设各类自然保护区52个,保护区总面积增至110万公顷。生态环境的逐渐好转,也极大地改善了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等一些珍贵濒危物种种群得到有效恢复。

    记者从陕西省林业厅获悉,根据《陕西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 (2010—2030年)》,陕西拟在原有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建设的基础上,推荐升级8个湿地保护区,其中将2个升级为国际重要湿地,6个升级为国家重要湿地。此外,新建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58个,其中新建湿地保护区11个、湿地公园47个。

    陕北高原成为“东方宝石”朱鹮的新家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陕西林业加大了对湿地的保护力度,有效维护了全省的生物多样性,特别是为鸟儿们提供了一个迁徙驿站和快乐天堂。

    稀世珍宝朱鹮,素有“东方宝石”之称,属中国的特有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列入极濒危物种名录,是世界上最为濒危的鸟类之一。陕西洋县是朱鹮的最后栖息地,1981年5月,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考察组在洋县发现了两个朱鹮的巢,共2对成鸟、3只幼鸟,这是当时世界上仅存的朱鹮野生种群。

    经过当地和陕西林业部门近30年的研究保护,通过就地保护、野化放飞等措施,朱鹮种群繁衍壮大,目前全省朱鹮种群已发展到2488只,分布范围也从洋县扩大到了汉中、安康、宝鸡和铜川等4市13县 (区),由发现时的5平方公里扩大到6000多平方公里。

    随着湿地的增加,陕西把朱鹮野化放飞成功推进到秦岭以北区域甚至陕北地区。2013年7月,在地处秦岭以北的铜川市耀州区柳林林场,陕西先后两批放飞62只朱鹮。此后,从2014年野外繁殖两只开始,到2017年5月,这里已实现野外繁殖铜川籍朱鹮46只,标志着朱鹮北迁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获得成功。洋县朱鹮的保护已经成为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范例,得到国际保护组织的高度赞誉。

    红碱淖———世界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

    陕西省最北部的神木县红碱淖,为陕西最大的内陆湖、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每年有20多种水禽在此繁衍栖息,特别是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数量最多时近2万只。每年夏季,大约占全球90%以上的遗鸥都会抵达红碱淖。

    从1996年建立保护区以来,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每年夏季在此繁殖的水鸟有遗鸥、红嘴鸥、须浮鸥等,夏秋季还有大天鹅、白琵鹭等20多种,数量最多时达4万多只。

    由于保护措施到位,红碱淖湿地遗鸥由2004年的1000多巢快速增至6000多巢,到2010年种群数量已达13000余只 (包括亚成体),这里已是目前全球已知遗鸥繁殖的最大种群和遗鸥繁殖地。在新近调查中,该湿地的西北部发现遗鸥3群,每群数量为2500—3000只。资料显示,目前这里的遗鸥数量已经占到全球总量的90%以上,湖心的红石岛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被誉为“遗鸥之乡”。除遗鸥外,每年还有50余种珍禽在红碱淖繁殖栖息。

    (本报西安1月10日专电)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