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1月10日 星期三
4
天下

以空间换能量


    争议一:有人说,光伏高速公路试验段在通车仅仅5天后就遭到破坏,这反映了路面并没有先前判断的那么坚固,该技术仍存安全隐患。对此,你们怎么看?此次破坏对道路有多大的影响?

    研发团队:此次破坏对行车无影响,但对发电有影响。

    在质量上,济南光伏路面设计使用年限15年,已通过山东省公路检测中心的检测。光伏路面抗压、抗酸碱,表面透光保护层的强度是传统沥青混凝土的5倍以上,再加上特殊的保护层,即便是破坏后,路面依然具有极高的强度。

    能被切割就说明路面不够坚固?不能这么说。包括传统沥青路面和光伏路面在内的所有混凝土路面都能被切割。切割混凝土是道路行业分析检测常规手段,家常便饭。

    争议二:从各国已有的试验段看,光伏路面成本太高了,这样的公路怎么可能在实际中大规模应用?

    研发团队:现阶段来看,光伏路面成本高于沥青路面。但我们要弄清楚成本高在哪? 主要还是研发成本,包括设备和人力等。我们无论是实验室研究,还是现场施工,都苦于没有技术配套和产业配套,很多设备都要自己改造,一颗螺丝钉的位置都要研究半天。

    但是,成本下降是有很大空间的。第一,寄希望于产业配套。我国光伏产业引领全球,有更加成熟的产业链,将来在进一步提高光电转换率的同时降低价格,使项目具有经济可行性。

    第二,建设、养护成本。过去,沥青路面无论建设还是养护,都需要大量人力,也只能现场铺设。未来光伏路面模块化施工条件已经具备,大型工厂化预制件的作业不仅能提高效率,也会显著降低成本。

    目前,济南旧有路面改造为光伏路面的成本,比国外便宜一半。未来新铺光伏路面,我们正研究将沥青混凝土层取消,代为铺设缓冲层,如此一平方米路面成本将会降低600元—1000元,再加上发电效益,以及智能化后第三方服务功能,一定会有人心甘情愿地选择光伏路面。

    争议三:光伏路面适合光照条件较好,车辆较少的西部地区。我国东部地区不太适合推广?

    研发团队:不能这么说。东部地区发展新能源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空间不够,将光伏面板铺到路面上,则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已用空间,解决了这个大难题。同时,在东部,更符合光伏发电适合就近利用而非远距离传输的特点,以空间换能量的目标绝对能实现。

    争议四:光伏路面发电受扬尘、遮挡、照射角度等因素的影响,发电效率会不会太低?

    研发团队:没错,传统上看,太阳能发电并非效率最高的发电方式;30—40度的倾角以及向日葵式的接收方式能更高效地利用阳光;单点的遮挡会显著影响整块光伏面板的发电效率。但对于光伏路面而言,不仅仅是道路技术的创新,还包括光伏发电领域的创新,也就是说,光伏路面使用的已不再是传统组件,而是在材料、布局等方面有了更新。为解决角度影响,我们通过路面结构设计,利用折射等原理,巧妙地增加了透光度;为解决遮挡问题,我们优化了电路设计,提升了发电单元的转化效率。从目前试验段的发电效率看,在一个对光伏发电并不友好的季节,总体上还超出了预期。

    但是,由于光伏路面是新生事物,确实有一些问题仍需研究。比如扬尘对我们的养护提出了新要求。行车道,由于车辆较多,可能会“越跑越干净”,但应急车道,长时间下去积满灰尘是可能影响发电效率的。

    再比如遮挡。如果是堵上几公里望不到头,这就是静态遮挡,肯定影响拥堵路段的发电。除此之外,我们现在主要研究动态遮挡,车辆的体积、行驶速度等对发电的影响,之前没人研究,我们要从零起步。

    争议五:之前,有些“惊世骇俗”的项目最终不了了之,光伏路面也会面临同样的结局吗?

    研发团队:研究光伏路面的国家远远不止我们。世界范围内包括美国、比利时、荷兰、日本和韩国等都在着手这方面的研究。总体上都没有大规模推广,都处于试验研究阶段。

    目前,我们的研究完全符合科学研究的规律。此前,研究处于产业化验证前期,经历了室内验证、全尺寸验证、野外验证和实例验证,未来还要制定相应标准,最后才是推广应用。反复验证,反复改造,每一步都急不来,将来仍会循序渐进。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