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1月07日 星期日
2
综合

一份份“人民建议”变成了一桩桩民生实事

越来越多申城市民以主人翁意识踊跃向各级党委、政府建言献策


    本报讯 (记者李静)虞国伟提出的建议第五次成了上海“优秀人民建议”。这位热心人对身边“司空见惯”的问题,或邻居、朋友甚至路过的陌生人遇到的难题,都喜欢研究调查一番,然后向市信访办等部门提出建议。仅去年,他就有七件建议被本市各相关部门采纳。记者从前天召开的本市2017年度人民建议征集工作会议获悉,上海如今有不少和老虞一样的热心人,不少曾经被投诉的痛点难点,经过热心市民自发调研形成人民建议,最终变成了一桩桩实事。

    老虞的人民建议之路,要从2012年年底说起。那是一个工作日的上午,虞国伟到小区居委会办急事,却扑了个空———没人!他回家问了一圈,邻居们也常常在居委会吃闭门羹。“工作日怎么会没人?我有些生气,便给‘市领导信箱’写了一封159个字的投诉信反映这个问题。”当天,市信访办工作人员就来电找他沟通,还鼓励他深入调查,找找问题背后的原因,形成人民建议,从根本上改善这一状况。虞国伟再次走进居委会和社区。“居委会人少事情多,‘一套班子,十几块牌子’,不仅要面对居民,还要应付各种会议和检查,疲于奔波,为居民服务的时间和精力自然少了。”虞国伟梳理出问题症结后,重新写了一封《关于切实为居委会减负的建议》,得到市领导的批示,为居委会“减负”,更强化了本市基层自治组织的功效。

    自那以后,虞国伟的退休生活有了新主题———做调研、写人民建议,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雨天,路上松动的砖块溅水,让路人崴了脚,他便开始勘查周边很多条路的状况,并写成《关于加固人行道板砖的建议》。市路政局等部门积极采纳,在全市开展专项排查和整治,并加强第三方道路巡查。现在,长宁等区已开始使用新材料铺设人行道。古树名木是城市生态的“活化石”,虞国伟这个“门外汉”通过实地调研,拍照、记录,请教绿化管理部门和绿化专家,查阅大量资料,并借鉴外省市的经验,发送了一篇《关于发挥网格化优势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的建议》,得到市绿化市容管理局的积极回应。目前,本市的古树名木管理信息系统接入了互联网平台,加强了网格化管理,实现了“一树一档一保护方案”;全市还开展古树名木资源大普查,建立古树名木动态监测保护体系。

    如今,越来越多市民像虞国伟一样,以主人翁的责任意识,踊跃向各级党委、政府建言献策,为新时代上海持续深入改革开放贡献智慧,谱就一曲城市发展的“大合唱”。去年前11个月里,上海市信访办共接收、处理25013件群众意见建议事项,占信访总量的20.3%,主要集中在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政法、教育文体等社会民生等领域;市信访办以摘报形式上报139件重要人民建议事项,市领导共批示了181条,职能部门采纳率达92.7%。

    会议表彰了2017年度100件优秀人民建议、九位做出突出成绩的优秀建议人 (即2015-2017连续三年有优秀建议的建议人)和13家2017年度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先进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