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医学健康疑问,我们邀请医学专家来解答。
chenq@whb.cn
问 孩子做怪动作,需就诊吗?
答 陈津津上海市儿童医院儿保科主任
眨眼睛、耸鼻子、努嘴巴、清嗓子、抖肩膀、喉中发声等等,是孩子的坏习惯,还是得了结膜炎或咽炎啥的?其实,这可能是患上了一种疾病,临床统称为抽动障碍。
什么是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以不自主、反复、突发、快速的,重复、无节律性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抽动障碍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遗传因素、神经生理、神经生化及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形式的抽动都可因应激、焦虑、疲劳、兴奋、感冒发热而加重,都可因放松、全身心投入某事而减轻,睡眠时消失。
根据临床特点和病程长短,TD(抽动性疾患)分为短暂性TD、慢性TD等三种类型。目前国内外多数学者倾向于采用DSM-5的诊断标准,可分为以下短暂性及慢性两种。
在此需要提醒的是:(1) 具有多种运动性抽动及一种或多种发声性抽动,但二者不一定同时出现;(2)首发抽动后,抽动的频率可以增多或减少,病程在一年以上;(3)18岁以前起病;(4)排除某些药物或内科疾病所致。
有些患儿不能归于上述任何一种类型诊断,属于尚未界定的其他类型TD,如成年期发病的TD(迟发性TD)。而难治性TD是近年来逐渐形成的新概念,尚无明确定义,通常认为是指经过盐酸硫必利、阿立哌唑等抗TD药物足量规范治疗一年以上无效,病程迁延不愈的TD患者。
药物治疗和心理行为治疗
心理行为治疗是改善抽动症状、干预共患病和改善社会功能的重要手段。
轻症TD患儿多数采用单纯心理行为治疗即可奏效。通过对患儿和家长的心理咨询,调适其心理状态,消除病耻感,采用健康教育指导患儿、家长、老师正确认识本病,淡化患儿的抽动症状。同时可给予行为治疗。
预后评估
TD症状可随年龄增长和脑部发育逐渐完善而减轻或缓解,需在18岁青春期过后评估其预后,总体预后相对良好。大部分TD患儿成年后能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和生活,但也有少部分患者抽动症状迁延或因共患病而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TD患儿到成年期的三种结局:近半数患者病情完全缓解;30%~50%的患者病情减轻;5%~10%的患者一直迁延至成年或终生,病情无变化或加重,可因抽动症状或共患病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TD患儿的预后与是否合并共患病、是否有精神或神经疾病家族史及抽动严重程度等危险因素有关。
问 冬季如何预防“脑出血”?
答 周兴盛 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医生
冬春季节,气温骤变,是脑出血的好发季节。低温是诱发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因素之一。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常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循环外周阻力加大,血压升高,脑部负荷加重,很容易引发脑出血。脑出血,俗称“脑溢血”,是一种常见的严重脑血管疾病。轻者导致偏瘫、失语、口角歪斜,重症导致昏迷,甚至死亡。既然知道冬季是脑出血、脑血栓的高发季,日常生活中怎样做才能预防脑出血呢?
1.注意保暖 冬天天气寒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容易突发脑出血。“天冷就要穿棉袄”,谚语还是挺靠谱的。
2.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晚起”。不是都说早睡早起,身体好吗? 冬天天气变冷,尤其清晨出门过早的话,室内外温差大,血压波动明显,突发脑出血的风险较高。“热水泡脚”也是很好的习惯。
3.清淡饮食 多吃些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少吃油腻的食物。多吃些富含纤维素的薯类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有利于排便、排毒。
4.适量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不仅可以强健身体、促进血液循环,还可以调节情绪、舒缓心情。过量的运动反而有害,容易导致全身出汗,易发感冒。
5.控制血压 高血压是脑出血的第一“凶手”。高血压性脑出血占脑出血发病的60%-70%。有效的降压治疗,可以大大降低脑出血的发生。我们推荐应用长效降压药物平稳的控制血压。最好每日监测血压变化,建立一个血压曲线图表,供医生参考。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及时就诊。“时间就是生命”。中老年一旦突发严重的头晕、头痛、呕吐,不能讲话,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神志不清等情况时,希望家人及时拨打“120”送至医院急诊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