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1月06日 星期六
4
国内;公告

进一步完善既有住宅使用功能,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杭州“破冰”老小区装电梯审批难


新民村装了新电梯,大大便利了居民出行。

刘海波 摄

    本报驻浙记者  蒋萍  通讯员  刘海波

    作为杭州市2017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经过半年多的试点之后,《关于开展杭州市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的实施意见》日前正式施行,该意见将对进一步完善杭州市区既有住宅使用功能、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产生积极的影响。

    而在此前不久,作为杭州市旧小区电梯加装“先行先试”项目,上城区清波街道新民村2幢1单元的居民们已率先尝到了甜头,这幢上世纪90年代的“老楼房”新装的电梯已正式投入使用,楼上的老人从此告别困扰多年的出行“老大难”。这是杭州老小区加装的第一部电梯,因破解“老小区电梯加装难”,具有破冰意义。

    老小区加装电梯破解“出行难”

    “等装好,我们就能享福啦!”日前,家住杭州市江干区凯旋路258号60幢1单元的王大伯笑着说。他们单元楼既有住宅加装电梯项目已经开工建设了,当天还有三个单元的电梯加装项目也同时开工。

    “华家池社区常住人口5600多人,超过80周岁的老人就有500多人,有些住在顶楼的老人因为爬楼问题甚至已经两三年没怎么出门走走了。”江干区华家池社区主要负责人介绍,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虽然是件好事情,但也困难重重,除了审批难、安全疑虑之外,还有就是居民意见难统一。“参照《物权法》和物管条例,江干区确定了‘三分之二’原则,三分之二住户同意且单元内无住户提出书面反对意见的,单元住户向社区提交申请,社区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评估上报,相关设计方和施工方与业主代表进行协商承建。如果遇到有表示否决不同意的住户,大家只能耐心做工作。”

    老小区加装电梯,方便百姓出行,政府对每部电梯还有20万元的补贴,这样的好政策为什么还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江干区住建局物业管理科负责人表示,提出反对意见的大多是1楼、2楼的住户。因为楼层低用不上电梯,在噪音和采光上也多少受到影响。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江干区出台《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指导手册》,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第一层、第二层的住户不用出资,安装费用由第三层到七层的住户按照楼层数和出资比例分摊,后期维护及日常费用则由二层及以上住户共同分担。

    “目前,江干区多层住宅有2200余幢,共计6200余个单元,其中具备加装条件的1600余个单元,预计具备加装条件且业主有加装意愿的单元楼170余个。”该负责人表示,随着一批老小区电梯的投入和使用,必将带来示范效应,将来会有更多的小区加入到电梯加装行列之中。

    从“摸石头过河”到“有章可循”

    “据杭州市住保房管局统计,杭州目前4层以上的无电梯楼房有1.4万余幢,3万多个单元楼道。而截至2016年底,杭州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59.13万人,预计到2020年末,将达到总人口数的24%以上,户籍80周岁以上高龄人口预计超过30万。”杭州市加装电梯办公室总工程师王少媚告诉记者,没有电梯,成了居住在高层的老人最主要的出行难题。“加装电梯看似小事,实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国土、规划、发改、消防等多个部门,前期管线迁改施工又涉及电力、自来水、天然气、弱电等诸多单位。”王少媚介绍,因为没有先例,所以到了具体实施环节,很多时候都要“摸着石头过河”,一边探索、一边实践。为此,杭州组织多个部门前往外地,对“加梯”政策、机制、做法、管理等多方面进行调研,吸取成功经验,研究实施的可能性。终于,在江干区和上城区试点的基础上,正式出台了《关于开展杭州市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的实施意见》,对老小区加装电梯进行“顶层设计”。

    “该《意见》中不仅明确了加装电梯的实施,包括制定方案、协议公示、施工图审、联合审查、工程施工、竣工验收六道程序,同时更进一步明确了‘业主主体、社区主导、政府引导、各方支持’的原则,还有不少从试点中总结出的‘杭州条款’。”王少媚介绍,比如,考虑到有申请需求的大多为老年人,行动不便,可让申请人委托电梯安装企业、设计单位、物业服务企业等代理相关工作。同时,为方便住户间协调沟通和实际操作,还研究制定了有关协议书样本,供住户参考。

    据了解,目前杭州市上城区已有22台电梯通过联合审查,今年计划实施150处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江干区已有28个单元申请加装电梯,全区力争在2018年底前竣工电梯90台。西湖区、下城区、拱墅区、滨江区的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随着该《意见》的正式实施,杭州越来越多的老旧小区居民将有望圆上“电梯梦”。

    (本报杭州1月5日专电)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