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1月05日 星期五
3
要闻

6.52亿元资金精准托底帮困,相比去年增加11.8%

上海发布元旦春节帮困送温暖标准


    ■本报记者 钱蓓

    2018年元旦春节帮困送温暖标准近日发布,上海今年计划支出6.52亿元资金,在去年基础上增加11.8%,发放对象数量基本与去年持平,这意味着帮困送温暖对象的人均补助增加了。

    除了实实在在的资金发放,帮困送温暖“后台”还有一项看不见的改变———市民政局为每一名元旦春节帮困送温暖对象“建档立卡”,清楚掌握全市困难群众的基本情况,为政府“托底”服务的精准、公平投放提供了可靠依据。

    总说“政府托底”,托的是哪个底?元旦春节的帮困送温暖对象涵盖了政府应该托底的几乎所有困难人群,在民政系统,他们分为:一般对象,比如人们熟知的城乡低保家庭和因病支出型贫困家庭成员———他们是规模最大的受助群体,共有14.3万人;特殊对象,比如国家抚恤补助的重点优抚对象、城乡重残无业人员、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等等;还有其他对象,像是御寒有困难的救助对象,市、区民政福利事业单位集中供养对象等等。

    托底对象是被政府“置顶”关注并长期帮扶的对象,也是每回送温暖活动都不会落下的群体。

    除了民政,人社、教委等政府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机构,市慈善基金会、市老年基金会等社会组织也有各自的帮困对象,他们也在元旦春节帮困送温暖之列。比如今年市人社局确定了约1万名家庭生活困难的登记失业人员,元旦春节期间将给每个人送去600元补助,金额比去年增长了200元,因此市人社局今年的计划支出资金为600万元。

    算上掌管“钱袋子”的市财政局,参与元旦春节帮困送温暖服务的部门和单位共有13家。过去,各部门各单位掌握自家的帮困对象名单,互相不通有无,如果补助发放出现了不应该的遗漏或不必要的重复,大家未必能及时察觉。去年年初,市民政局研发了一套“上海市社会救助管理服务系统”,汇总各部门、各单位的元旦春节帮困送温暖对象信息,形成完整数据库。市民政局救济救灾处处长李志龙介绍,这个系统对相关部门开放,市、区、街镇享有不同级别权限,随时可以录入新的帮困对象信息,“这样一来,帮困对象覆盖完整,帮困措施能够相互衔接,确保救助对象广覆盖、不遗漏、少重复”。

    “少重复”的“重复”,指的是超出政策范围的重复帮困,而不是那些因为符合多个帮困标准而接受多个补助的人。李志龙说:“比如某个对象既属于低保家庭,又是符合残联帮困条件的残疾人员,他同时获得民政帮困和残联帮困是合理的,也体现了聚焦重点困难家庭的帮困理念。”

    系统内可以查询任一对象的受助信息,比如就业状态、婚姻状况、家庭成员、帮困项目、帮困金额等等———民政部门借用了“建档立卡”这个来自精准扶贫领域的词汇,做到一人一档。在系统内选定任一时间段、任一地区数据,电脑自动生成几份统计分析数据,比如各部门帮困情况分析、帮困原因分析、帮困对象就业情况分析、重复帮困情况分析等等,“重复帮困情况分析”清楚显示了拥有二、三、四、五份补助的帮困对象人数。李志龙说:“信息系统有利于帮困送温暖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开展,掌握完整数据,有助于决策部门研究制定更精准、更有效的帮困救助措施。”

    李志龙表示,投入使用一年的上海市社会救助管理服务系统还是相当初级的版本,今后还要不断完善、迭代,把记录面从元旦春节送温暖活动扩展到各类日常救助,把更多掌握困难群众信息的部门和单位纳入其中,“到了一定阶段,甚至可以考虑让市民发布求助信息,符合政策救助范围的,由责任部门对接;超出政策范围的个性化需求,寻找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的帮扶”。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