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1月04日 星期四
4
专版;广告

生态宜居 至善和美

——文明,正成为颛桥最美风景


    初冬时节,或漫步在沪闵路东侧的绿道上,或驱车在都市路,骑行在元江路,两旁绚烂的秋景都会让你目不暇接——清清的河道波光粼粼,金黄的银杏诉说着收获的喜悦;梧桐树叶斑斓着,或深或浅,等待着最后的回归;田园一片葱绿,道路整洁平坦,小区安静祥和,让你一眼就爱上她———全国文明镇颛桥!

    有一种幸福是生活在颛桥,享文明创建的成果;有一种感动是听着吴侬软语,看笑颜如花,悟人生之美;有一种收获是付出有回报,志愿精神薪火相传。颛桥,在被评为第五届全国文明镇后,而今迈步从头越,焕发出新时代的活力。

    初识颛桥 和美社区

    颛(zhuān)桥,位于上海心腹之地,因跨六磊塘有众安石拱桥,俗称“砖桥”,相传为纪念古帝颛顼,“颛”有和善之意,遂以“颛”代“砖”,改名“颛桥”。颛桥人文底蕴深厚,境内有距今5000多年的古岗身文化,如今全国文明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生态镇等称号让这块年轻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颛桥区域面积32.29平方公里,现有29个居委会、2个居委筹备组和11个行政村,常住人口19.7万。颛桥是一座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也是一座因文明而美丽的城市。近年来,颛桥创建全国文明镇的脚步未曾停歇,尤其是在提出以“生态宜居、至善和美”为引领,争创全国文明镇之后,通过全镇行动进一步提升颛桥整体的文明水平,外修颜值,内修气质,厚植现代文明、深化改革创新、引领道德风尚,铸就城市精魂,筑基文明之都,建设活力、魅力、平安、幸福颛桥。

    重在长效久久为功

    “今后小区楼道堆物整治还会持续么?”“农贸市场及周边整洁环境还能保持吗?”……获得全国文明镇以后,颛桥人在不断地设问。

    答案是肯定的。

    为了让这些在文明创建过程中的场景不是“昙花一现”,近年颛桥镇党委政府持续将“创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制定三年创建规划,与全镇相关职能部门签订责任书,分解指标,量化任务,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环环相扣的“责任链”,全镇上下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文明创建格局。

    道路更干净、家园更美丽、市民更文明,这些改变让生活在颛桥的百姓感受到这座城区的温度。在过去三年创建过程中,颛桥全面推进“五违四必”、治理黑臭河道、“十大最美”等专项整治,大大提升城区精细化管理水平和环境品质。

    2017年5月的一天凌晨4点30分,镇网格中心值班室接到市民电话:沪闵路元江路口南侧高空线坠落至沪闵路中央,情况危急!网格中心快速启动应急机制,在两个小时内让道路恢复正常。网格化管理同“创全”有机结合,通过建立“网格化+创全”机制,将绣花式精细管理理念融入到创建全过程,依托城市网格化平台建设,补齐城市管理短板,实现联勤联动,颛桥尝到了甜头。

    开门七件事,哪一件离得开菜市场?但菜市场,却是城市管理的短板和痛点。颛桥以问题为导向,针对非机动车乱停放问题,各菜场全天候派遣工作人员巡查;针对环境卫生问题,增加保洁人员、提高清扫频率;为了提升商户参与“创全”积极性,开展“创全文明户”评比,并设置流动红旗。一系列“组合拳”,让颛桥各菜市场内外环境整洁、停车管理有序、消防设施到位,走进菜场如同走进超市一般舒适。

    全员参与、同创共建,颛桥以区域化党建联建为抓手,建立大党建格局,以党建促创建,协同居、村和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等,开展家园洁净行动、企居联动进社区、植树活动、文明交通志愿者、“小手牵大手,文明伴我行”等活动,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自觉参与到“创全”行动中来,同频共振,营造同创共建的良好氛围。

    打造品牌以文化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颛桥以“党建引领、文化参与、体育融入、群众自治、凝聚人心”为工作要求,做实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做亮颛桥文化品牌,用文化发展助推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近年来,颛桥不断优化全镇文化设施布局,已建成使用颛桥镇文体中心新大楼,总建筑面积达1.3万m2,年服务人次达37万。改造完成9个文化广场,建成

    一批邻里中心,与此同时正规划布局一批新的文体设施,逐步形成了“1+5+N”即“镇文体中心、君莲、田园、颛桥、都市路南、北桥”五大片区和村居的公共文化平台,有力推动了更多的文体团队和文体骨干在这片文化沃土上生根发芽、发展壮大。

    每年重阳节,是居住在颛桥和周边地区市民的一次盛会。田园公园内,张灯结彩、锣鼓阵阵,老老少少载歌载舞。“九九重阳 颛桥糕会”为颛桥这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增添了浓郁的民俗文化气息。历经数载演变、发展,颛桥重阳活动人气最高、最火热的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颛桥桶蒸糕”,既高度契合了“重阳登高”的美好寓意,又成为颛桥的又一文化品牌,颛桥糕会携着桶蒸糕的清香,声名远扬。“重阳节,到颛桥买糕去”,成为很多市民的期盼。

    除了“糕文化”,“到颛桥看戏剧”也在渐渐成为文化新风尚。颛桥不断发挥地域优势、借助名人效应、整合区域资源,使公共文化服务上台阶。2014年5月,“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颛桥镇戏剧教育基地”、“吕凉青少年戏剧乐园”正式成立。同年10月,涵盖内容更加丰富、教育模式更加系统的“吕凉戏剧工作室”启动。2017年,“百姓剧社”、“百姓剧社工作坊”相继挂牌成立。戏剧培训、参演、名师指导,正在让更多的戏剧爱好者成为百姓明星。截至目前,工作室引入多部大、中型舞台剧,举办戏剧普及教育讲座、“小小戏剧家”幼儿戏剧课程等,百姓剧社自编自导的 《散步》、《意外惊喜》、《邻里之间》等节目已登上大舞台。戏剧,正润物无声地影响、带动着更多的市民,提升艺术欣赏水平,提升自身文化艺术素养。

    每年三季度,是生活、工作在颛桥的才艺家庭组团参赛的固定月份,家庭才艺赛到今年已是第四个年头。赛事规模更大,参加者更广泛,表演更专业。家庭才艺赛成为普通百姓圆梦的大舞台,成为展现家庭和睦、体会亲情的大平台。舞台上精彩纷呈背后的故事,也是一届又一届家庭才艺赛成功举办的动力源泉。

    惠及民生宜居家园

    创建全国文明镇,首先得补齐短板。颛桥坚持问题导向,从小处着眼,紧贴居民需求,狠抓环境建设,做足民生文章,打造宜居家园,切实实现“创全为民、创全惠民”的初衷。

    银都一村的马国庆老先生至今不敢相信,他所居住的、被居民们称为“沪上最烂”小区,通过“美丽家园”建设,重获新生:“以前别人问我住在哪里,我都不好意思说,因为小区太脏太乱了,丢人! 现在不一样了,见到熟人,我就很自豪地说,我住在银都一村!”

    更多的马国庆们,因为“美丽家园”建设,提升了获得感和满意度。全镇有34个小区列入“美丽家园”创建计划,总建筑面积约332万平方米,投入资金约2.68亿元。“创建美丽家园,并不是政府一厢情愿做,而要居民积极主动融入,要求做。”镇分管美丽家园建设的副镇长感慨道。消除顽症、美化环境、完善功能,看得到的成果“撬动”了百姓参与热情,形成长效维护家园的基层治理体系。居民区党总支通过党建引领,综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共同推动小区平安协同治理,让楼道堆物、停车位管理、休闲小花园等社区“大事”,在区域单位和居民的“七嘴八舌”中形成共识。

    一座城区的文明程度,往往体现在街头巷尾的细节中。近几年,颛桥镇对辖区内道路、背街小巷进行翻新、修补、美化,原本冷冰冰的垃圾桶,换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益广告、创全宣传标语,街面围墙的墙绘、机非隔离带的绿植……成为街头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颛盛路沪闵路口,一抬眼,便可看见红色中国格栅,颛桥logo以及创意雕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钟”赫然其中,让人不禁想多看几眼。像这样匠心独运的绿化小景,在颛桥的街头巷角、绿地中心、公园随处可见。天蓝地绿、水清花艳,创全使颛桥成为一个适合漫步的街区。

    志愿精神 引领风尚

    在刚刚过去的“12·5国际志愿者日”,颛桥镇志愿服务总队成立。这支队伍由机关干部组成,以干部带头、强化奉献意识,形成了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自2015年起,颛桥镇建立了完善的志愿服务组织网络,形成了全镇1个志愿服务基地、30家社区志愿服务站、54支志愿服务团队、28家社会组织的“1+30+X”覆盖模式。

    与此同时,颛桥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灵魂工程和重要任务加以推进,切实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通过市民修身行动,优良秩序引导行动;开展“可爱颛桥人”评选、家风家训征集等活动,强化道德示范引领。截止到目前,有1户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2户被评为上海市“海上最美家庭”、1人入选中国好人榜、2人入选古今乡贤。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在颛桥,随处可见干净整洁的主要街道,秩序井然的公共场所,微笑礼让的行人……每一名颛桥人都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着这座城市的文明形象,让文明之花在颛桥开得更加绚丽芬芳。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