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1月02日 星期二
10
人文聚焦

沐维也纳夜色,感贝多芬恢宏

———评上海大剧院2018新年音乐会


指挥家弗朗兹·威尔瑟—莫斯特此次为沪上乐迷奉上“维也纳之夜”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两场各具特色的新年音乐会。       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刘雨矽

    每每岁末年初,是最让人感觉时光流逝的。我们会回想起去年的今天,或者记忆里最深刻的某个跨年……2017年12月30-31日,上海大剧院力邀曾两度挥棒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杰出指挥家弗朗兹·威尔瑟—莫斯特执棒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在辞旧迎新之际为沪上乐迷奉上“维也纳之夜”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两场各具特色的新年音乐会。

    两场音乐会的曲目延续了历年上海大剧院新年音乐会的传统,以施特劳斯家族的经典作品和大剧院保留曲目为主。但深究起来却非同寻常。其一,出人意料的曲目选择:七部作品均由指挥家莫斯特挑选,其独特的艺术品位为音乐会呈现了些许新意。其二,别具匠心的曲目编排:“维也纳之夜”是由一首首轻松明快、斑斓多彩的舞曲体裁的作品组成。而最后一天的压轴作品《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则气势磅礴、振奋人心,如同一部史诗力作。

    作为对两百年前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创建者、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奥托·尼古拉的致敬,音乐会以其享誉世界的意大利风格歌剧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序曲揭幕。这首意大利式的歌唱旋律舒缓、悠长,衬着上海大剧院金色的舞台布景,演奏者手中金属光泽的乐器在明晃晃的灯光下熠熠生辉,仿佛有那么一瞬间,感觉自己身处维也纳富丽堂皇的金色大厅……听众循着柔美、抒情的音响样态开启了维也纳之夜的“寻根之旅”。

    迎新前夕,各大平台掀起了一股致敬18岁的怀旧风,大家纷纷在朋友圈上晒出自己18岁的照片。而《D大调第三交响曲》正是舒伯特在18岁那年完成的作品。长笛的直白表述带来了田园风光的无限遐想,弦乐跃动性的节奏洋溢着青春活力,对比强烈的音响效果营造出弹性的舞动空间。

    莫斯特称舒伯特是对他影响最深的奥地利音乐家。当晚,在这位美国克利夫兰交响乐团音乐总监的动情演绎下,我竟听出了一份思念之情。不知这部充满生机与童趣的音乐是否能在听众的脑海中勾勒出舒伯特18岁时略显稚嫩的模样?

    著名奥地利浪漫主义作曲家、指挥家弗朗兹·冯·苏佩创作于1866年的轻歌剧《轻骑兵》序曲又一次承继了之前的亮相传统,伴随着嘹亮的小号与圆号再次掀起了下半场的新篇章。与之相比,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于1888年的《骑兵进行曲》则更像是在描述年轻的骑兵部队,少了《轻骑兵》中大提琴音踞般割扯的隐喻眷恋,有的是管乐与弦乐竞奏时体现的那份自在与愉悦。

    莫斯特曾在2013年第一次将小约翰·施特劳斯《“来自山中”圆舞曲》带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舞台。在此次的演绎中,长达13分钟的作品气息悠扬,似缭绕在山间的云雾,余音流转,小清新风十足。他的指挥从容不迫,在细节表现时又极具动力且毫不拖沓。稍显遗憾的是,乐曲中段乐队与指挥家的契合略微延迟。小作品反而不好演,尤其是在慢乐章时对呼吸的把控,声部间的曲线进行、层见叠出、慢起推进,应如呼吸般自然的汇聚。

    小约翰的弟弟约瑟夫·施特劳斯的《“女人心”玛祖卡波尔卡》是其最著名的一首作品。莫斯特在排演时提到“一个女人的内心不可能像时钟一样嘀嗒稳定地按拍子走,所以每一拍之前都需要有所准备,每一拍之后也要有所延续”。莫斯特指尖上舞蹈般细腻的动作,充分向乐队传递了每个主题所要表达的意图。

    维也纳节日氛围的夜色在小约翰·施特劳斯《查尔达斯舞曲》快慢交替的舞步中逐渐淡出。随之,新年前夕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以一种恢弘的叙事方式将听众带入蕴含哲诗的思想境界。

    2017年是贝多芬逝世190周年,《第九交响曲》作为德奥交响曲中最为经典的上乘之作总是令人满怀期待。音乐开始时,是一种力量的积蓄,然后舒缓,几经涨落,戏剧性油然而生。之后,定音鼓以持重的节奏上场、退场,弦乐与管乐相继奏出“欢乐颂”主题,时隐时现。无论是大提琴与低音提琴的宣叙段,还是大合唱中的独白,在多层音响背景下仍凸显了音质的清晰感。类似咖啡拉花,在汇入咖啡中又自形姿态,丝毫没有晕开。《欢乐颂》徜徉的暖意,为旧年尾声和新年开端,铺上了一层温婉的色彩。

    “音乐是上界的语言”,这句话在末乐章体现的淋漓尽致。上海歌剧院合唱团爆发出一种穿透云层直达上界的力量,如此辉煌灿烂,启示着人类精神至高的境界。“欢乐颂”主题在历经漫长的求索后终于获得了至高无上的精神地位。歌词中对世界和平的祈愿,在新年来临之际,寓意着深刻的祝福。

    演奏的是作品,传承的是精神。用苦难谱写快乐,由惆怅走向澄明,新的人生,新旧交替,生命体验,纯粹表达。“欢乐”,就此走向了经典。走向了经典,仍在“欢乐”。(作者系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