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鸿召
核心观点
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我们要抓住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的历史机遇,以更高的文化自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打造与输出一批极具上海文化魅力的精品杰作,更好服务全国、带动区域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更有品质的生活
文化是更具标识度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文化,使城市更有温度,使城市生活更有品质,凝聚起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上海文化,作为软实力,是这座城市更深层更具标识度的核心竞争力。进入新时代,构筑具有强力支撑作用、难以被人取代的战略优势,要发挥“上海文化”品牌优势。
将“上海文化”作为一个重要品牌来打响,首先要发掘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如果说海纳百川是上海一贯的文化特点,追求卓越是上海的一种文化本质,那么开明睿智本身是一种态度,大气谦和是一种胸襟,这样才能进一步海纳百川,进一步追求卓越。”
早在6000多年前,生活在上海的先民就已经创造和积累了灿烂的古文化,成为江南文化的源头之一。在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上海人又创造了兼容并收、有容乃大的海派文化。讲究实用、遵守秩序、诚信友善、敬业爱国、创新卓越,逐渐成为上海城市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价值认同。红色文化是上海文化的基因。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中共中央早期主要活动所在地,拥有丰厚的建党历史资源,全市保存完好的革命遗迹多达440处,仅一大会址纪念馆的藏品就多达10万余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上海文化的故事就是中国故事的精彩华章。
这三种文化相互交融,深深地植根在上海城市日常生活中,植根在上海市民性格中,百姓日用而不知,共同构成国际大都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上海建设“人文之城”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与厚实的支撑。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要用好用足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宝贵资源。一方面要注重地域性,即上海特质、江南特点、中国特色;另一方面要注重时代性,即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大力发展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支持文化展示、文化演艺、文化市场发展,增强文化辐射力集聚力,使“上海文化”金名片更加闪亮。
要做文化传播的平台和源头
在今天的上海舞台上,世界名团、国际大师频频造访已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常态。但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对标世界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不仅要成为传播的平台,让全中国、全世界的优秀文艺作品,都能到上海来交流汇演;更要培植文化原创舞台,打造成在国内外产生文化影响力的源头,让上海文化的原创力量扬帆远航。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将上海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强化对文化领域制度供给,完善文化管理机制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市文化》一书的作者曾将城市比作“文化的容器”,储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新文化,是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文化产业正是这个“容器”的创新孵化基地和集聚扩散中心。文创产业是上海重要的支柱性产业,2016年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12.1%。加快文创产业创新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城市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当务之急是要全面落实“上海文创50条”。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把牢导向、抓住关键,牢固树立抓文创就是抓发展、抓文创就是抓民生的意识,推动文创产业创新发展、繁荣发展,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要积极营造良好环境,同时也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把市场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范围让出来,把该放的权放足、放到位。
文化的软实力、影响力,都是在不断传播中显示它的价值和意义的。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要全力打造建党历史资源高地。实施好“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深入发掘保护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先进文化资源,积极推动整合红色资源,着力为红色文化立根铸魂。着力讲好酝酿、筹备、建立中国共产党艰难历程的生动故事,讲好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顽强奋斗的生动故事,讲好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故事,推动伟大建党精神入耳入脑、深入人心。
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我们要抓住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的历史机遇,以更高的文化自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打造与输出一批极具上海文化魅力的精品杰作,更好服务全国、带动区域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更有品质的生活。(作者为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