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斌
核心观点
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打造国际消费城市,消费就不是简单的“买买买”,其背后是质量的支撑、服务的优化、文化的引领,是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要发挥品牌优势,打造更多引领消费潮流、具有强烈时代气息和鲜明上海特色的新品牌;要创造更加便利的购物消费环境;要抓住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重大机遇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消费已经连续三年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充分发挥了“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上海去年消费品零售总额超1万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65%。
然而,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打造国际消费城市,消费就不是简单的“买买买”,其背后是质量的支撑、服务的优化、文化的引领,是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作为品牌的“上海购物”,其内涵是包括各种新消费、新体验在内的“需求满足”,而绝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逛商场、买东西。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要发挥品牌优势,打造更多引领消费
潮流、具有强烈时代气息和鲜明上海特色的新品牌;要创造更加便利的购物消费环境;要抓住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重大机遇。
要在中高端消费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说起“上海购物”,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是“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路。南京路是上海近现代商业的发祥地。早在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南京路已有“进口商品的橱窗”之称。新中国成立后,南京路见证着上海开放的历史,汇集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名品,是中国流行和时尚的最前沿。随着时代的变迁,南京路的对标对象也变成了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纽约第五大道。南京西路智慧商圈已基本建成。而对标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级消费之都、时尚之都,上海提出了建设国际消费城市。聚焦消费便利度,商业网点布局优化提升,城市商业综合体成为展现上海繁荣繁华的新名片、承载商业
模式创新的新载体。聚焦时尚引领度,国际潮流风向标效应初显。上海时装周 已成为世界第五大时装周。会展、商务、旅游、文化、体育联动有效释放消费潜力。
今天,上海在中国乃至全球消费市场上具有突出地位,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的集聚地。根据最新的全球跨境零售商集聚地排名,上海国际高端品牌入住率达90%,零售商集聚度排名全球第三,上海国内品牌集聚
度同样领先,老字号企业多达220余家,居全国首位。
上海也是中高端消费品的进口集散地,上海口岸的化妆品、葡萄酒和汽车进口额分别占到全国的53%、33%和4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在中高端消费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上海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优势,而且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未来大有作为。
既要有效满足需求,更要善于创造需求、引领需求
国际消费城市有两大基本要素:商品品牌和商圈。上世纪70年代,“上海货”一度就是品牌的代名词,以品质、款式享誉全国。上海牌手表、永久牌自行车和蝴蝶牌缝纫机,是结婚的“三大件”。无论是连美国总统尼克松也接二连三吃个不停的“大白兔”奶糖,还是风靡全国的“龙虎”清凉油、被誉为国民被单的“民光”床单,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经典记忆,也是“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的象征。事实上,很多老品牌也一直没有停止过追赶时代潮流的脚步。比如,上海牌手表于2005年生产出中国第一款陀飞轮手表,标价10万元迈入奢侈品的行列;永久牌自行车推出“永久C”,打造“轻客”的新概念……但是,总体而言,还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上海本土品牌。就商圈而言,尽管诸多商圈全面升级转型,南京路、淮海路在国内名气不小,但国际知名度依然不高。国际过夜游客在上海消费约50亿美元,而伦
敦为198亿美元、纽约185亿美元、东京135亿美元、巴黎129亿美元。
另一方面,我国消费结构正在转型。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821元,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111元。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在8000美元左右时,消费能力大幅上升,消费结构将从生存性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2016年中国大陆游客境外消费2610亿美元,占全球总消费额的20.9%。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消费者尤其是中等以上收入人群对品质消费充满期待。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当务之急就是用足既有的资源优势,不仅要有效地满足需求,更要善于创造需求、引领需求。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通过合理扩大高品质消费品和服务进口,有利于丰富国内消费选择,引导境外消费回流,优化消费结构、推动消费升级,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元化、差异化消费需求,更好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因此,要抓住明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沪举办的契机,将其转化为打造上海“购物天堂”的机遇。
打响“上海购物”品牌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商业硬件、技术的支撑,也要有现代商业文化的涵养;既要进一步增强对全球消费产品和品牌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也要营造便利放心愉悦的法治化国际化消费环境。着力构筑上海发展的战略优势,当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久久为功。
(作者为上海检验检疫局发展规划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