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启哲
为期半个月的第三届上海小剧场戏曲节近日落下帷幕。来自五个地区的九部作品参与今年展演,涉及京剧、昆曲、越剧、淮剧、豫剧、彩调、梨园戏七个剧种。
舞台上不仅有京昆大剧种探索古老程式与西方文本、先锋戏剧的碰撞;还有湖北楚剧、广西彩调等扎根农村基层的地方小剧种亮相,与都市观众见面。
集中演出过后,有关小剧场戏曲的创作与发展也引发业界的广泛讨论。日前,本报与上海戏曲艺术中心联合主办“小中有戏,东方有韵”第三届上海小剧场戏曲节专家研讨会,围绕小剧场戏曲创作意义、现状与未来探索方向展开讨论。
为传统戏曲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实践交流平台
传统戏曲迎来大好时光的今天,传统的镜框式舞台已不能满足创作与欣赏的需要。一些青年主创把西方戏剧中“小剧场”的观演空间对接传统戏曲,由此碰撞出一系列艺术观念与舞台呈现上的火花。
如今,越来越多的地方戏曲剧种及其从业者参与到这一探索中来。在与会专家看来,小剧场戏曲通过注入当代思想内涵、借用最新技术手段与舞台样式,实现了传统戏曲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而小剧场戏曲节,成为创造与创新的孵化器,为这些摸着石头过河的主创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和交流平台。据悉,本届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在前期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39个申报剧目,涉及15个剧种。
而最终遴选出的作品涵盖神话、现实题材、中外经典改编等多种题材。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副总裁、上海戏剧家协会秘书长沈伟民认为,研讨会主题“小中有戏,东方有韵”正体现着戏曲节的宗旨:“‘小中有戏’,是说小剧场有限的空间同样可以呈现出戏曲丰富的意味;而‘东方有韵’,则是希望参演作品尽管是透过西方小剧场的形式呈现,但同样展现出东方的审美追求,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
“以戏曲节的平台关注小剧场戏曲,引导剧团补充了创作短板,帮助戏曲艺术本体开掘自己,更大胆地创新探索,也让当下观众更多地了解戏曲、欣赏戏曲。”上海京昆艺术咨询委员会主任马博敏认为,时代在发展,戏曲紧跟时代要做好继承与创新的大文章,小剧场起到了大舞台无法替代的作用。
集中展现当下青年主创对传统戏曲创新探索的自觉意识
参演本届小剧场戏曲节的多个剧组主创也参与了此次研讨,通过他们的介绍会发现,当下戏曲创作者都有在小剧场语境下进行探索与创新的自觉。
现代戏一直是河南豫剧院三团创作的主要方向,不过对于小剧场的探索还很少。《伤逝》主演盛红林感慨,作品初创于2008年,是河南的第一部小剧场戏曲作品,也是迄今为止的唯一一部。而他们探索小剧场戏曲的初衷,是想把年轻人拉进剧场。他说:“在河南,传统戏曲有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不过更多的还是在基层、在农村。我们尝试寻找一种青年观众能接受、感兴趣的题材,来吸引他们走进剧场。”而据制作人胡杰介绍,京剧《谁共白头吟》在创排之初就尝试“把现实和虚幻结合,历史和当今结合,以及京剧艺术和现代艺术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展现。”《椅子》编剧俞霞婷则对“什么是小剧场戏曲”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小剧场的创造精神的核心即是‘实验剧场’的自由探索。无论在形式创构还是在思想内涵上,我们都应注入更多创新的基因,以及博大的思想和超俗的诗性。”
和他们的作品一样,此次展演不少剧目的初衷都是希望突破自己,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戴平说:“小剧场戏曲作品集中反映了我们戏曲人,尤其是年轻戏曲人的一种努力,那就是希望突破戏曲原有的约束和局限,寻求古老传统的中国戏曲表现形态,如何跟现代思想、当代审美表达对接。这种探索和尝试,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戏曲事业是有所贡献的。”
把闪光点放大,完整体现艺术观念与审美追求
在小剧场戏曲的创作中,主创都以传统艺术的当代探索为己任。落实到具体呈现,都有各自值得肯定的闪光点。在题材改编方面:京剧《草芥》把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置于中国北宋年间,尝试西方小说的本土化;越剧《潇潇春雨》 用唯美诗意的唱腔演绎费穆的《小城之春》,尝试经典电影的舞台化。在唱腔程式的突破上:越剧《洞君娶妻》中王柔桑巧妙地在范派唱腔与尹派唱腔间切换,以此呼应角色忠厚老实与风流潇洒的两个形象,探索以两种流派唱腔变化凸显角色的转化;昆剧《椅子》中闺门旦演员沈昳丽主要以老旦形象出现,探索演员跨行当演出。在舞台呈现上:京剧《谁共白头吟》借用穿越的叙事结构,让女主角心里的男主角与现实的男主角同时并置在舞台上,拓展虚实结合的手段;豫剧《伤逝》把麻将桌搬上舞台,烘托时代环境对男女主角生活与精神的挤压。
不过,原文化局戏剧处处长李守成也提出,主创在进行小剧场艺术的先锋性和实验性的摸索时,是不是最终能够通过作品体现出来,体现了多少,各个剧目有所不同。他希望主创在探索和实验的步伐上,不妨迈得更大一些,“这可以培养新人编剧、导演和演员在创造中发现传统戏曲无限的可能性”。
如何把更新的艺术观念与追求更完整完全地体现出来? 剧作家、上海戏曲艺术中心艺术委员会主任李莉就提到,青年导演要加强自身的文化准备,思考如何将传统的戏曲形体表演结合到新的故事表现中。“恨不得把所有程式拿进来展示”而忽略深挖观众的接受度不可取。她希望主创在传统的继承上融会贯通、发扬光大,更要给文学内涵的发展、文学品类的提升、文学哲理的思辨提供可以尝试探索的广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