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晶卉
上海市统计局如此描述今年前三季度本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好于预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动能加快成长,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
不过,一流的城市发展,要把过去已经取得的成绩作为奋发进取的起点。“看远一点”,想一想“10年、20年后,上海拿什么参与全球竞争?”
市委书记李强在传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指出,要着眼长远构筑上海发展战略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正是在这个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市场中最活跃的细胞转型升级,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积蓄能量。
消费理念变了,“新消费”出现在了供给侧
“中国联通的营业厅,怎么长得有点像苹果零售店?”走进全新调整后的中国联通江苏路营业厅,“90后”金融从业者陈诚发出一阵感叹。
打通线上与线下数据,打造体验式消费场景,中国联通把试水新消费的第一站设在上海。这里迥异于传统的联通营业厅:交话费、买手机、办网络服务这些传统业务场景被“收拢”在一隅,中心位置变成了体验区,周围5公里范围内的消费者被大数据精准“扫描”了一遍———网红款榨汁机、大疆无人机等产品是数据测算出来的“未来爆款”。中国联通相关负责人说:“这家体验店是面向未来的。”
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看,消费是发达经济体和全球城市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第一动力。市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本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67.3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1%。令人欣喜的是,数据不仅向好,更是有质量的增长:这几年,消费者对传统的打折促销失去了兴趣,高品质消费、体验式消费、新零售成了“心头好”。
消费这一头的内生动力变了,消费另一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迅速跟上。如今,上海正成为新消费探索的”桥头堡”:星巴克把工厂带进门店,上海有了全球第二家烘焙工坊;阿里巴巴把新零售代表作“盒马鲜生”的孵化培育放在上海,与百联联手打造的新消费概念店不久又将登场亮相……
创新起点高了,高质量创业者快速觉醒
几年前,曾有人认为,上海的创业氛围不够浓,名校毕业生和高级白领呈现“风险厌恶型”特点。但常春藤资本高级董事范惠众去年陆续投资几家上海创业企业之后,改变了想法:在上海,具有跨国公司工作经历的企业高管、高学历海归的创业意识和意愿正在快速觉醒,这使得一大批初创公司在起跑线上就有更高“含金量”———他们更有机会聚拢更多专业人才,获得更多机会和资本,也更懂得规避风险。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聚集高质量创业者和创业企业是根本。而伴随着上海的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高学历、高管等高素质创业者发现了广阔的创业天地。
2012年底,禾赛科技在美国硅谷成立,专注于研发无人车的“眼睛”———激光雷达。2014年,公司创始人李一帆毅然将总部搬到上海嘉定,“人工智能不仅仅只有算法,而是软件、汽车、芯片等多学科交叉领域,上海的创业优势得天独厚。”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院长余阳明认为,要能够同时驾驭技术和全球市场两大创业关键要素,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上海高端人才掌握的技术往往领先国内同行3至5年,在全球化视野上也站得更高。
“创新创业已从起初的狂热逐渐地走向规范化、有序化和常规化,从‘数量时代’进入‘质量时代’。”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创业与创业投资研究中心主任宁钟认为,上海高素质人才梯队的优势将在今后几年为创新创业作出更大贡献,推动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显现。
创业生态好了,众创空间爆发强大服务能力
就在几天前,WeHome Link“全球企业服务创新实验室”项目在上海启动,这是德必集团发起的探索园区企业服务创新的新尝试,也意味着众创空间的服务能级进一步提升:从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创业环境,转向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资源。
“我们希望发挥众创空间的资源集聚优势,内外结合,探索具有生命力的企业服务模式。”德必集团董事长贾波说。今年德必集团在上海至少新开了五家众创空间,每一家的专注力各不相同,而这些资源通过融会贯通,又能互相扶持,形成优质的创业生态圈。
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已有500多家众创空间及孵化机构,入驻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2万家,“众创生态”从“量变”进入“质变”阶段。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邓智团认为,上海正在从规模扩张向存量优化的内涵式发展转型,为创新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了大量战略更新空间,这些空间有宽容失败的包容力、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更有敢于突破的创新力,本质上是一种服务能力的输出,也是上海发展的战略优势。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科学管理系系主任徐以汎认为,共享经济、众创空间的出现不仅能触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也能大大激活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