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12月27日 星期三
5
时评;国内;广告

今年北京人艺推出8期“剧本朗读”,与观众一同寻找台词的意义

“听清,听懂”,在朗读中感受戏剧之美


    本报驻京记者 周渊

    这是一场有些特别的演出。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实验剧场的舞台上,仅有一束简洁的灯光,8位青年演员身着便装、手持剧本,通过朗读表现出剧作的精神;台下,观众席不断“加座”,在与演员近乎零距离的场域中,真切地感受到戏剧语言之美。日前,北京人艺本年度最后一场“剧本朗读”活动圆满落下帷幕。

    此番登台的是由著名演员濮存昕担任台词指导的《雷雨》第一幕,以及青年演员、导演班赞担任台词指导的契诃夫作品《美妙的结局》和《我是怎样正式结婚的》,由北京人艺演员队的程莉莎、徐岑子、张瀚生、罗熙、吴娱、王堃、闻博、李京旭8位青年演员现场演绎。

    今年,北京人艺共推出8期这样的“剧本朗读”活动,场场都“人气爆棚”。北京人艺院长任鸣表示,用朗读剧本的形式回归戏剧创作的源头与初心,既是青年演员对北京人艺传统风格的一次致敬,同时也是对广大观众的公益性回馈。

    “演员一张嘴,观众就知道深浅”

    大幕拉开,青年演员们率先带来人艺“看家戏”《雷雨》 的第一幕,濮存昕在舞台一侧认真注视,并适时给予演员指点。在他看来,台词的基本功训练意义非凡:“戏曲演员、舞蹈演员都要练功,那我们话剧演员怎么练? 我们练的就是台词的功夫,演员一张嘴,观众就知道深浅。”

    “人艺是少数坚持不用麦克风的剧院,在首都剧场,哪怕坐在最后、最边缘的观众也能声声入耳。”濮存昕说。北京人艺建院65年来,台词一直是演员的看家本领,剧本朗读也是大戏开幕前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将“半成品”的剧本朗读直接作为舞台表现形式则是一种新的尝试,对演员而言,这近似于参研一个课题:如何在一幕既定的情境中,不断深入发掘台词背后的深意,并准确传达给观众?

    濮存昕在现场透露,此次演出前,青年演员们经过7轮排练,在教授吐字归音的技巧外,他更希望传递一种“听清,听懂”的朴实理念:“我们的台词有3个层次:第一要大声说话,这是剧场空间所决定的;第二要说清楚、说明白,说出思想,引人觉醒;第三就是要让台词在舞台上好听。”

    执导过第一期剧本朗读的班赞再度参与,则是源自他对这一形式的情有独钟。“剧本朗读要回归它的本质,虽然形式简单,但却非常见功力。我觉得这其实很难,甚至比舞台演出还难,演出是综合的,朗读只能通过演员的声音去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班赞告诉记者。

    青年演员致敬传统,也让观众看到人艺的未来

    濮存昕坦言,此次剧本朗读选择《雷雨》 是源于自己的 《雷雨》 情结。“我曾经演过周萍,这么多年过去了,再读 《雷雨》 发现又有新的解读和疑问,这就是经典作品。为什么让年轻人来读 《雷雨》? 因为经典就像一座山,我们面对它,就会心生挑战,去寻找上山的路。”他同时表示,年轻人没有捷径可走,“不能坐缆车,要靠自己的努力往上爬”。

    北京人艺今年开展的8期“剧本朗读”活动中,演出剧目从《雷雨》这样耳熟能详的大戏,到“小众”的老舍独幕剧《火车上的威风》、曹禺独幕剧《镀金》,再到《皮脸》《艺术》等外国戏剧,甚至北京人艺此前并未触碰过的老舍遗作《正红旗下》也被以这种形式搬上舞台。

    作为北京人艺青年演员培训计划的一部分,剧本朗读除了让年轻演员在舞台上展示、提升自己的台词功底,同时也承担着剧院培养年轻导演的舞台实践。任鸣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曾特别指出,演而优则导历来是北京人艺的传统,在剧本朗读中担任导演的班赞、杨佳音、闫锐等新生代都是近年来人艺舞台上的“熟面孔”,剧本朗读也让观众看到北京人艺的未来。

    如今,剧本朗读已发展成北京人艺公益演出品牌,通过朗读形式也实现了戏剧精神在舞台内外的延伸。现场一位资深戏迷郭女士告诉记者,剧本朗读活动启动以来,她几乎场场不落,每逢预告活动信息,总是第一时间致电“抢票”。“有几场没抢到,就只能在家用手机看直播,和现场与演员眼对眼的感觉差远了。希望人艺能多开展一些与观众的互动,让我们了解经典作品是如何产生的,也让更多好作品、好演员在舞台上闪光。”她由衷地说。

    (本报北京12月26日专电)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