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12月26日 星期二
4
运动

温馨故事背后的苦笑


    ■本报记者 谢笑添

    孙岭峰过去从未想到,在最初筹措基地建设的那段日子里,遭遇的最大困惑竟是信任危机。从退役执教到投身商海,他的履历中似乎找不到值得怀疑的线索,但在中国鱼龙混杂的慈善业态之下,“借慈善牟利”的质疑刻在了不少人的脑海中。为证明自我而放弃慈善募捐,在这个关于棒球的温馨故事背后,孙岭峰的苦笑也是整个社会的无奈。

    与外界刻板印象里的退役运动员相比,孙岭峰的思维敏锐而又跳跃,他的言语中有着许多关于社会现实的思考,但有件事却是这位前中国国家队队长始终不愿“明白”的———在博取同情这件事情上,反常的感官刺激永远是那般“高效”。孙岭峰曾亲眼目睹这样的场景,某家所谓公益机构在开放日前一天缩减伙食,以便外人能看到孩子们狼吞虎咽的样子。这至今是他心中的痛。

    如非被外人问及,孙岭峰很少主动提及孩子们背后凄惨的身世。简短的交流中,他强烈表达了对于某家媒体在讲述自己基地孩子的悲惨故事时不使用化名行为的失望与愤怒,甚至不止一次。局外人或许永远无法知晓他为何要投身这片事业,但从某种意义而言,这种一切从孩子角度考虑的思路已足以诠释慈善的真谛。

    每当访客抵达“强棒爱心基地”,孙岭峰欢迎其到来的方式,不是沏上一壶茶来慢慢讲述那些苦情故事,而是带上他们走进宿舍或球场,展示孩子们纯真的笑脸与礼貌的鞠躬致意。与孙岭峰并不算长的接触中,最难忘的细节是一段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问答———“与那些同龄的棒球少年相比,这里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孙岭峰在片刻思考后的答案是“没有什么不同”。

    或许没什么回答能比这更坦诚。抛开无法预知的未来竞技水平,这里培养出的就是一群普通而又人格健全的棒球少年。只不过,如果少了这片到处透着坦率与真诚的基地,这群有着辛酸过往的孩子甚至很难拥有和普通人一样的机会。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