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本报记者 赵立荣
作为国内最早的自主相机品牌,“海鸥”为无数家庭留下了珍贵的记忆,至今仍是许多50后、60后心中的经典。
1958年,海鸥相机厂的前身上海照相机厂成立,在工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为我国国防、公安、新闻、医疗、科研、体育等领域制造高级单反相机。1968年,为适应出口需要,上海牌照相机改用海鸥牌注册商标,寓意“飞向世界”的美好期冀。这只“海鸥”一度成为中国照相机工业的标杆,海鸥4型、海鸥DF型等一批经典相机造就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市场传奇。鼎盛时期,“海鸥”员工多达6000余人,年产值高达10多亿元。
然而,上世纪90年代末,数码相机如潮水般涌入,“海鸥”遭受重创,减产减员,苦苦支撑。2004年海鸥厂整机全部停产。
2009年,上海市国资委等相关部门为“老海鸥”转退人员“兜底”,同时引进民资,发展混合所有制。轻装上阵的“海鸥”潜心研发,组建了上海研究院和深圳研发中心,形成了我国最具实力且唯一的数码相机研发队伍,涵盖机械设计、光学设计、电子硬件设计、软件系统、图像技术开发等多个领域。2014年,“海鸥”依靠数字转型复出,发布的CM9、CK10两款新产品,是真正意义上第一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制造的国产数码相机。
其中,重金打造的旗舰产品CM9是“海鸥”首创的照投一体机,拥有十多项国家专利、二十多项软件著作权,外观采用“海鸥”经典的双镜头反光相机样式,一上一下的“双眼”,让人很自然地重温上世纪的美好回忆。“海鸥迷”们感叹:曾经创造出无数个行业第一的“国民相机”又回来了!
不过,怀旧只是激发市场的一剂兴奋剂,“新海鸥”供不应求的局面没能持续多久。数码相机市场近年来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断崖式下滑颓势,加上智能手机普及率不断攀升,国内数码相机每年销售量仅有200万台左右。重新展翅的“海鸥”还没来得及迎头高飞,就一头栽到地上,又一次真切体验了市场的残酷。老品牌不创新,只能坐以待毙!
市场调研发现,3D智能影像数据建模,在国内甚至世界范围内,还基本属于空白或刚起步阶段,而这正是“海鸥”所擅长的。“海鸥人”决定依靠多年来积累的影像研发技术和实力强大的专业团队,围绕“影像应用”摸索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创新之路并不好走,由于没有可供借鉴的技术和产品,技术人员反复开发、讨论和不断完善,终于在2017年年初发布了国内领先的“智能3D影像建模平台”。
和其他建模设备相比,“海鸥”的智能3D影像建模平台优势明显,不仅色彩还原度高、合成3D图像的效率高、合成的模型精度高,而且机动灵活,可根据环境、合成物体大小调节参数,优化控制。一个物体从拍照到合成3D图像仅需要20分钟,而表面越复杂的物体,效率越明显。
据了解,海鸥智能3D影像建模平台可运用于校园科普教育、医疗卫生、逆向工程(由实物反向建模),VR应用(虚拟商城)、3D博物馆等方面。
目前,“海鸥”已经与中国工艺品交易所资源交易中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共同努力负责该中心工艺品的3D数据建立及3D线上展示等,同时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组建了“上海海鸥数码照相机有限公司-中国人民大学VR及3D核心研究室”。
此外,“海鸥”还着眼于影像定制及行业影像解决方案研发,用自主设计的相机控制系统和SDK软件包与行业客户分析系统相结合,完美构成了行业影像分析这一创新产品,目前已经形成完整的行业影像分析解决方案,如美容魔镜、养生仪、物流分拣仪、航测、电力巡检仪等。
“海鸥”在影像技术领域不断创新发展,力图将传统制造业升级为现代智造业。再度转型的“海鸥”能否真正振翅高飞,仍需要市场和时间的检验。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 王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