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所有愿景与规划的实现,都要以语言沟通为基础,这是小语种人才当下走俏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不少高校都在强调高水平外语人才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老牌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系,不久前迎来“转型升级”:成立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新学院揭牌仪式上,传出的一组数据引起业界关注:2016年俄语专业毕业生市场供需比,去年为1:146.12,今年为1:387.22。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相对冷门的小语种专业如今迅速升温,毕业生成了香饽饽。上外近年的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显示,俄语、波斯语、泰语、印度尼西亚语、土耳其语、波兰语、乌克兰语等“一带一路”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均趋旺盛。
“一带一路”小语种人才全线升温
上外新成立的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依托该校原俄语系为主体组建,未来,这里将成为学校从事俄罗斯、中东欧和中亚地区语言文学文化的教学研究机构,以及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学术平台。
主动服务国家发展需要,近年来,上外加大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非通用语专业建设。以上外俄语系为例,2015年10月,率先开设乌兹别克语课堂;同年11月,成立国内第一个哈萨克斯坦中心。2016年9月,匈牙利语专业本科生入学。而就在不久前,上外为哈萨克语这个新专业举行了开设仪式。据悉,乌兹别克语和捷克语专业将于2018年9月正式招生。
一直以来,小语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备受关注。从近三年上外的就业情况来看,和“一带一路”建设对接的小语种,就业率和市场需求连年上升。如俄语专业就业率连续三年居于高位,分别是:2017年97.96%,2016年96.08%,2015年97.83%。
据统计,上外去往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的俄语专业毕业生,占近三年俄语专业就业毕业生人数的23.33%,具体签约单位包括外交部、商务部,以及上海航空工业集团、中兴通讯、上海纺织集团、中国银行等。
外国语院校密集布点“小小语种”
事实上,加强小语种人才布点,今年很多院校尤其是外国语院校,都有新动作。
按照一些业内人士的说法,俄语目前来看已经算是小语种里的“大语种”了,很多院校都开设出了一些常人没有听说过的“小小语种”。
比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今年新增了茨瓦纳语、恩德贝莱语、科摩罗语、克里奥尔语、绍纳语、提格雷尼亚语、白俄罗斯语等11个非通用语言专业;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则新增了波斯语、希伯来语、塞尔维亚语等8个非通用语言专业;天津外国语大学新增豪萨语、乌尔都语等12个非通用语言专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增孟加拉语、土耳其语等5个非通用语言专业。
上外今年开设了哈萨克语等4个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通用语种的专业,“十三五”时期,学校还计划至少增设10个战略语言专业。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说,所谓“战略语言”,首先是指一些对国别区域研究和全球知识领域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语言、语种。比如,上外东方语学院对印地语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乌尔都语课程。乌尔都语就是一种战略语言,它不仅是巴基斯坦的官方语言之一,也在印度、孟加拉国等国家的穆斯林之间通行,印度很多部落基本不说英语,使用的都是乌尔都语。碍于语言人才的匮乏,我国对这些地区、部落的研究比较有限。
高水平外语人才重在培养跨文化能力
“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带来小语种专业需求的升温,无形中也倒逼着一批外国语院校启动人才培养改革。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介绍,上外致力于建设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培养“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未来,新成立的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会加快转型发展,进一步把非通用语种建设与国家战略亟需的国际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加强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大力开展跨文化区域问题研究,积极探索“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带一路”建设所有愿景与规划的实现,都要以语言沟通为基础,这是小语种人才当下走俏的重要原因。而另一方面,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不少高校都在强调高水平外语人才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不久前,华裔学者、中国全球化协会创始主席张伯庚在一场学术论坛上指出,一些正在发生的全球趋势,将改变人类生活并影响青年一代的职业发展,具体包括:人口迁移变化、全球经济重心转移、城市化进程加速、气候变化和资源问题以及科技领域的变革。随着全球经济重心从西方转移到东方,中国将有一大批企业“走出去”,精英人才都必须具备跨文化思维和跨文化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