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12月22日 星期五
XR14
文汇学人;讲演;资讯

黄天华谈写作《中国财政制度史》感慨

高校难以资助十年以上的项目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黄天华呕心沥血30年著就的《中国财政制度史》,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旗下格致出版社正式出版。在该书出版座谈会上,黄天华谈写作的心路历程时感慨,掌握一个国家的财政经济史研究话语权非常重要和必须,但是遗憾的是现有的经济史学研究环境不佳,高校难以资助十年、八年的长期项目,遑论三十载。

    黄天华说,过去中国财政史的大部分完整的文献、史集资料并不在中国,而是在日本、法国、美国等国家;加之近年来经济史、财经史被冷落、被边缘化,研究历程的苦涩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经济理论研究只有长期的投入,几乎谈不上收益。而高校不可能资助一个十年、八年的项目,更不可能设立一个长达几十年的项目。如果研究者执着于此,那么期间所有的风险必须要自己承担。    

    黄天华说:“中国财政制度史纵向跨度上下五千年,横向涉及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字学、考古学等几十门学科,其深度和广度不是一个人能够解决的。命运只给了我30年的时间。当时我不知天高地厚,对完成这样一部著作过于乐观。1986年正式动笔我还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到2012年时我已经是各种疾病缠身,突发性的心脏病、肺气空洞、胃出血,一次一次地把我推向了地狱的门口。医生跟我说你心脏病突发起来救你的时间只有20分钟,因此我就要搁笔了。同时我也不想再拖累我的家庭和我的孩子,我知道我所剩下的时间可能不多了。为此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压缩我原来拟定的较为完整的研究大纲。这本书原来可以写得比较好一点,但是后期我实在没有能力了,尤其是最后两章,我几乎砍去了近一半。我心里很痛,但是我没有能力再继续把这文章进行下去。”    

    黄天华认为,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一定的时间内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他希望当前的科研体制不断改革,能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研究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本报记者 陈韶旭)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