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12月21日 星期四
7
国际;专题

上海海关学院坚持“立足海关、服务社会、面向国际”的定位

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展开,开放、合作、共赢的大潮扑面而来。党的十九大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

    作为“一带一路”海关培训中心、世界海关组织亚太培训中心、全国唯一一所海关学校,上海海关学院自上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了国际交流合作工作。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自身国际化办学优势,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截至201/年底,共承办了涉外培训项目222期,涉及约133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参训学员5696人次,其中署级学员3/人。

    上海海关学院始终坚持“立足海关、服务社会、面向国际”的定位,充分发挥学科专业背景和行业办学特色等优势,依特做特,以特促强。步入新时代,上海海关学院正努力开展更卓有成效的涉外援外培训、打造研究高地和政府决策咨询智库、搭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共享平台,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自己的新探索,开启更多新实践。

    做好涉外援外培训,争做“援非”排头兵

    积极响应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提出的“要支持非洲国家提高海关执法能力、帮助非洲国家加强海关能力建设”的要求,根据海关总署的相关部署,上海海关学院在原有合作基础上,从“请进来”培训和“走出去”援助两方面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

    2016年3月,上海海关学院从海关现代化能力建设合作入手,加大对非培训合作力度,承办了首届中非海关“现代化管理”高级研讨班,拉开中国海关落实“中非十大合作计划”第一幕。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海关主办、上海海关学院承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援外培训项目,共邀请到来自埃塞俄比亚、肯尼亚、马拉维、毛里求斯、纳米比亚等11个国家和东非共同体秘书处海关局共计54名非洲海关中高级关员参加。

    “我很珍惜这次的学习机会,”纳米比亚海关和消费税署副署长苏珊′伯克斯说,“希望通过培训进一步了解中国和借鉴中国海关的经验,并将其运用在纳米比亚海关的建设上。”此次培训反响热烈,受到非洲学员们的高度评价,大家纷纷表示,带着满满的收获感回到自己的国家。

    在此之后,上海海关学院还接连承办了3期中非海关“现代化管理”高级研讨班,共有来自阿塞拜疆、越南、利比里亚、苏丹、哈萨克斯坦、喀麦隆等15个国家的70多名关员参加培训。

    在“请进来”的同时,上海海关学院还主动“走出去”,争做“援非”的排头兵。

    今年,为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上海海关学院承办了4期中国海关专家赴非开展“诊断式”对口援助合作项目。这是中国海关首次利用国家援外渠道和资源对非海关开展实质性能力建设合作,也是中国海关主动服务国家对非工作大局、落实中非约翰内斯堡峰会成果的重要举措。对学校来说,这是开展海外送教上门,探索新型培训模式的一次重要实践。

    埃塞俄比亚是此次“诊断式”对口援助合作项目的首站,赴埃海关专家代表团团长由上海海关学院教授担任。作为探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力建设合作新模式的先锋部队,专家团的主要任务有三项:一是“诊断式”对口援助;二是“把脉式”送教;三是“摸底式”调研。

    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援埃塞”的专家们通过开展海关实务培训、实地考察埃塞3个最具代表性的海关、走访3个在埃中资企业、拜会中国驻埃塞大使馆等一系列工作,深入了解了埃塞海关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在埃中资企业投资、通关情况以及“一带一路”建设情况,为提升埃塞海关现代化能力建设建言献策,并致力于为中埃两国海关进一步开展全面深入的交流合作,打牢基础、打通道路。

    继“援埃塞”之后,上海海关学院还承办了中国海关专家代表团赴坦桑尼亚开展“海关统计及风险分析”培训班、赴津巴布韦开展“海关监管设备应用”培训班以及再次赴埃塞俄比亚开展“关税征管技术”3次海外送教上门项目。据统计,今年开展的4期赴非“诊断式”对口援助合作项目,累计派遣中国海关专家28人,其中上海海关学院专家8人,累计承担为期75天的培训、讲座、调研和现场教学等工作任务。

    依托学科专业优势,打造咨政建言新型智库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上海海关学院依托学科专业优势,扎实做好相关理论研究,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理念和经验,主动打造咨政建言新型智库,为服务国家、海关和地方提供智力支持。

    上海海关学院海关管理相关学科专业门类齐全,理论基础扎实,优势突出,被列为国家控制布点特设专业。其中,学校的法学、税收学等涉关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长期以来,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海关人才,为服务国家战略提供了人才支撑。

    紧紧围绕服务海关和国家外经贸事业的目标定位,上海海关学院目前已搭建了多个学术交流研究平台,设有海关法研究中心、海关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关税研究中心、海关公共关系研究中心等6大研究中心和17个科研创新团队。各大研究中心和科创团队定期就国家、海关和地方系列重点、难点现实、前沿问题进行研讨,并充分发挥海关学院的学科专业优势,从海关法、海关管理、经济贸易、制度、战略、税务等多视角、多领域,进一步拓宽研究范围,丰富研究内涵,逐步形成了具有海关学院特色、具备一定优势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上海海关学院每年承担大量海关总署、上海市政府等重大实战型科研项目和重大决策咨询课题研究,内容涉及“一带一路”、自贸区建设、跨境电商海关监管、安全风险防控、海关国别研究系列、世界海关组织学术研究等,并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海关“十三五”发展规划、全国海关通关一体化改革、国家口岸发展规划、海关“金关工程”等国家重大决策。

    学校的科研工作除了为国家战略、为海关提供服务,还积极助力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上海科创中心、“四个中心”和自贸区、自由贸易港区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海关特色高校智库优势,产出了国际贸易中心系列研究、上海自贸区贸易监管系列研究、上海自由贸易港区海关监管政策研究等一批针对性强的优秀研究成果,多次获得上海市主要领导同志的批示。

    此外,学校还充分发挥学校“智库论坛”的作用,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开展研讨,凝聚智慧,共商对策,共破难题。

    做好决策咨询服务,不能“闭门造车”,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主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工作理念和工作经验。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分会理事单位,上海海关学院积极打造引智工程,邀请国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开设国际课程、开展专题讲座,并以此为契机,联合学校在对应领域的教学科研人员,建立工作团队,推进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合作。

    为推进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形成长效合作机制,上海海关学院还定期聘请国际专家来校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工作,为学校搭建智库新平台添砖加瓦。

    今年10月,上海海关学院成功承办2016年度第四期外事干部培训班,邀请了来自全国101所高校的165名国际交流与合作部门领导和骨干参加培训,进一步为各高校、教育部、外国专家局的联系沟通、经验交流提供了平台。

    联通内外,搭建沿线国家共商共建共享新平台

    古人云:“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众乐”,就是共享“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丰硕成果,其基础便是共商共建。为此,上海海关学院充分挖掘“一带一路”海关培训中心的桥梁作用,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关贸易便利化研讨班为抓手,将学校和沿线国家海关联系到一起,为前来参加培训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关关员搭建了一个交流研讨的平台,让各沿线国家海关共聚一堂,让“共商共建共享”真正落地。

    日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关贸易便利化研讨班在上海海关学院圆满落下帷幕。研讨会上,来自阿塞拜疆、黎巴嫩等5个西亚国家的19海关关员、专家齐聚一堂,就推动双边、多边互联互通与贸易便利化海关合作的措施等内容进行了交流探讨和经验分享。

    据介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研讨班于2015年启动,迄今,上海海关学院已成功承办了多期,受到学员们的广泛好评。巴林海关法规处的处长阿杜拉哈日曼′艾酷哈吉利认为,此次的研讨会缩短了国家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国与国的关系,他说“我觉得自己仿佛是推动国家贸易便利化的‘友好使者’,很高兴能在这里与其他国家海关的同仁一起分享和交流意见”。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