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12月21日 星期四
4
专题

120年砥砺前行,上海财经大学附属北郊高级中学致力于培育具有人文情怀和财经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百廿载汲人文以修身 千秋业稔财经而济世


“文峰社”社员讨论编辑 《文峰报》。
上海市地理特级教师周义钦指导学生。

    感恩前贤奋力前行

    上海财经大学附属北郊高级中学跨越三个世纪,建校120年了。历史悠久的北郊如一棵参天大树,每一道年轮,记载着北郊人的奋斗、智慧和荣耀;记载着各届领导、社会贤达和数万校友的关爱、关心和关注。

    我们由衷感恩北郊前贤的卓越奉献。他们开创了北郊历史雏形,擘画了北郊持续发展,形成了北郊优秀文化。在历任校长、书记带领下,数千教师辛勤耕耘,数万学子奋力拼搏,铸就了北郊良好社会声誉。

    我们是北郊当前快速发展的践行者。近几年来,我们以“文化立校”为基础,从内涵上补充了“素质立人”;我们以“讲大气、讲品位、讲合作”为基础,倡导“尊重、合作、包容、共生”的文化精神;我们抓住了与上海财经大学合作共建的契机,不断做强人文传统,凸显财经特色,在教育局和理事会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确定了办学目标:把北郊办成以“三型四高”为主要特征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全国知名、上海一流的高级中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我们将进一步立德树人,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激励全校教师在教学、科研、培训中提升师德修养、育人水平和专业素养,全面提升办学质量,使上财北郊更加绚丽多彩!

    百年北郊源远流长。1897年创办的晏摩氏女中,校舍仅小屋一椽,学生仅五人;2017年的上财北郊,已经成为地广楼高、师生百千的现代学校。我们将秉持文化立校,素质立人,厚德博学,经济匡时,造就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唐群 上海财经大学附属北郊高级中学校长、上海市特级校长)

    冬日午后,暖阳普照,坐落于虹口区曲阳路的上海财经大学附属北郊高级中学内,怀抱书本的女孩们相互微笑致意,一起走进了灰瓦红墙的教学楼;操场那头,年轻张扬的男孩们高高跃起,又往篮筐里投进了一个球。行于此间,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浓浓的人文关怀和青春气息。

    肇立于1897年的上财北郊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百年老校。1999年,时任校长郎建中提出了“文化立校”的办学理念,此后,一系列以此为核心开设的课程与活动滋养着北郊学子的心灵。2016年,借着虹口区人民政府与上海财经大学合作共建北郊高级中学的契机,学校构建实施了财经课程体系,探索高中与大学贯通式财经人才培养。随着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近几年来,学校陆续获得了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依法治校标兵示范校、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等荣誉。“北郊”这一教育品牌的蓬勃发展,背后是一代代师生携手同行、不懈努力的动人身影。

    三世纪栉风沐雨,作育经世良才;双甲子春华秋实,培植桃李芬芳。百廿北郊立于新起点,围绕“德高、体健、学勤、行笃”的育人目标,学校将进一步聚焦培养具有国际都市公民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建成以“三型四高”(即改革型、研究型、合作型;学校理念的系统化水平高、内部治理的科学性水平高、教学革新的群众性水平高、教育质量的综合性水平高)为主要特征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全国知名、上海一流的高级中学。

    文化立校,积淀百年人文传统

    拨开历史的藤蔓,上财北郊的诞生可追溯至1897年创建的私立晏摩氏女子中学和1906年创建的私立沪江大学附中。1960年,学校被命名为虹口区重点中学。2005年9月,经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审定,学校跻身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行列,自此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年来,爱国志士李公朴,著名建筑设计师张乾源,中国科学院院士、“十大女杰”教授沈之荃,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全兴,前世界女子乒乓球冠军曹燕华……无数青史留名的精英、人才从这片沃土诞生。120年春秋风雨,夹杂着机遇和挑战,最终造就了上财北郊丰厚的文化底蕴。

    而今,“文化立校”作为上财北郊的办学理念,始终贯穿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在学校六大类特色课程之中,有一类即为“人文情怀类”。这类课程由百家争鸣、文峰辩论、城市寻踪、校友循迹四大模块组成,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点亮了学子心中的人文之光,也让校园处处充满了书香墨香。由语文教研组教师合作开发的特色校本拓展课“阅读上海”一直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当学生们通过合作研学和实际探访触摸到上海建筑、上海老电影、上海美食等,一幅生动鲜活的城市图景徐徐展开,而它承载着的是深厚的地域历史与文化。

    在人文情怀类课程中,还有一项独特的校园活动———“中国人写好中国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蕴藏着祖先的人生智慧与处世哲学,1994年起,上财北郊开始大力倡导汉字书写教学。自此,除了定期举办师生书法作品展、开设书法和篆刻类讲座以外,学校规定每学年第一学期第12周的星期二为“硬笔书法会考日”,自2012年起,改为每年9月的最后一个周五,这一活动至今已举办了23届。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北郊学子们在日复一日的笔耕勤练中,体味着民族精神与文化。

    针对那些热爱文学的学生,学校更是提供了多元的展示平台。从1988年延续至今的“程施艾葆文学奖”是学校开展的一项传统作文比赛项目,从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作品将被汇编成书,截至目前,学校已编撰出版了 《心灵的图案》 《远扬心舟》 《我听到了成长的声音》《淡雅依旧桂花香》 《小荷才露尖尖角》 等多部书籍。除了在校园内掀起高涨的“文学热潮”,这一活动在区域内亦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程施艾葆文学奖”在形式上有所突破,创设了“口语比赛”环节,这也意味着,更多向往文学之美的学生有了一展所长的舞台。

    创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学生文学社团“文峰社”则是校园内的另一片文学沃土,在这里,一大批具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文学爱好者相互交流、切磋,徜徉于文学知识的海洋。每逢寒暑假,学校还会组织社团学生到上海各大电视台、杂志社参观、学习。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过程中,每学年,文峰社的社员们会共同编撰出版四期《文峰报》 (季刊)。一篇篇散文随笔记录下珍贵的青春韶华,一首首诗词歌赋装载着年轻的期盼梦想,还有更多文学的种子被悄然撒下,静待开花。在浓厚的人文氛围之下,越来越多北郊学子在“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就在今年,文峰社获评“全国优秀中学生国学社团”。文化的点滴浸润,使校园充满了人文气息和关怀。

    在上财北郊,还有一项特别的活动———“校长有约”,令学生们时常感到如沐春风。趁着午休时间,唐群校长经常会邀请十几名学生与她面对面聊天,孩子们可以畅谈自己想说的话题,而她则是一名安静的倾听者。她坦言,学生身在校园,对课程、考试、校园文化、校园环境等是最有体会的,真正关心、关注学生,就要学会静下心来听他们说话,才能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素质立人,深耕财经素养培育

    社会时代的发展,促使着上财北郊的管理者和教师不断思索学校教育的内涵。2014年,在“文化立校”的基础上,唐群校长带领师生进一步拓展出“素质立人”的办学理念。在她看来,“立人”必须“立校”,“立校”的终极目标是为了“立人”,而且“立人”之“人”,应该包括全体师生员工。上财北郊所立之“人”,需具备两个核心素养,一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确立科学的思维品质。而基于今天的全球化经济时代背景,财经素养理应成为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16年易名上财北郊,学校利用上海财经大学的优质高校资源,在原有五大类二十模块的课程框架中增设“财经素养类”课程,对学生开展财经思想、财经视野、财经思维等方面的指导。这类课程现由财经人文、经济法学、金融会计、市场分析四大模块组成,其中部分课程由本校教师开设,每名学生每学期可选修一门。另外,针对高一、高二年级的财经特色创新班,则由上海财大的专业教师定期来校教授大学先修课程。

    高一财经特色创新班班主任谢晶介绍,目前每周五下午第三、四节课就是财经类大学先修课程的上课时间,根据一个月开设一门课的节奏,学生们一学期可以学习四门不同类型的财经课程,包括 《经济社会学与社会调查方法》 等。谢晶坦言,班里的学生,有些是奔着财经特色来的,自身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有些学生仅仅只是对此感兴趣,而没有清晰的概念。“我之前担心过高中生会不会听不懂大学先修课程,但是后来发现,教授们会对课程和知识点进行简化处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慢慢地,每节课都有了进步。”

    这个学期,谢晶班里的胡天仪同学还向学校申请成立财经类学生社团“财知社”,2个月不到的时间,就发展了近20名社员。现在社员们经常利用周五下午的社团活动时间,凑在一起拓展学习财经知识、规划商赛。接下来,财知社计划与上海财大学生会一起开展“大手牵小手”共同探索活动。“比起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更好。”谢晶由衷说道。

    有趣的是,目前财经意识还渗透进了各门基础学科之中。在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等学科中,教师们的教学视线从高考、学业考的单一课程模式,转向了“财经素养”基础性学力培育的多元模式。各科教师还有意识地结合学科特点,主动整合学科中与财经素养培育相关的内容,开出了多门财经拓展课,连学校中的一些非学科教师也站上了讲台———教务处的周贤玫老师平时喜欢研究投资理财,如今她开设的 《闲财每周理》在校内颇受欢迎;地理老师徐晓敏开设的 《生活中的经济地理》 则让大家意识到地理常识、建筑设计等与经济生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课程之外的各项实践活动是开展财经教育的另一片天地。目前,上海东海证券交易所浦东营业厅、汇安基金公司等财经单位成为了学校的职业体验基地。此外,学校还会定期举办“财经金融”辩论赛,邀请财经类高校学生来校进行辩论培训和商赛评点。

    教学相长,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文化浸润和课程建设的逐步深化,2016年以来,学校又将教育改革聚焦于 《在高中校本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中有意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研究》 课题。对此,上海市化学特级教师、副校长陈寅激动不已,“北郊老师创造性地运用了学科思维方法组织教学,强调师生互动,注重学习反思,通过有预定目的的教学行为,探索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与实施策略,最终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

    近几年来,上财北郊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习和教研氛围日益浓厚,呈现出师生携手向上成长的景象。眼下,学校共有班级18个,学生572人;教职员工110人,教师93人,其中特级校长1人,特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45人,区学科带头人、区骨干教师13名,区教学能手7名。在陈雪斌书记看来,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一所好学校的基础。学校需要搭建不同平台,助推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重视高端教师的自培和引进。为此,上海财经大学在上财北郊设立了专项奖励基金,用于引进名教师。

    教师发展中心主任、上海市地理特级教师周义钦提到,上世纪90年代,学校便提出了“科研兴校”的办学方针,1999年建立的科研室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在科研室建立后的第二年,学校共收集到18个教师课题,到了2003年,学校已经有了第一个国家教育部课题。

    眼下,教师团队的科研意识和氛围逐渐浓厚。每一名新教师入职后,都要完成“三个一”任务,即开一节公开课、写一篇教学论文、参加一项课题研究。为了帮助新教师适应岗位、快速成长,学校会委派一名资深教师与新教师结为师徒,在命题、磨课、教学、教案设计、课题研究等多个方面给予指导。80后地理教师李梅从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就来到了上财北郊。从象牙塔走上讲台的十年间,她从一名初出茅庐的青涩大学生成长为学校的科研能手、青年骨干,而这一切得益于学校为青年教师们精心搭建的发展平台,包括青年教师教学评比、青年班主任研究会、名师工作室与基地学习平台、市级区级等各类平台的培训、香港教育大学等学府交流学习与学位深造,等等。

    李梅提到,入职初期,学校就为每一名新教师“量身打造”了详尽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从短期到长期、从兴趣爱好到个性特点、从教学需求到科研问题、从成长平台到发展制度———一切以教师发展为本。在师父周义钦的带领和指导下,李梅屡屡在科研上有所突破。去年,上海市青年课题立项时,是学校尽全力帮助她解决困难,成功立项。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除了师父从旁指导,学校还专门聘请校外专家进行一对一辅导。“能为老师做到这一步的,在区域中相当少见。”今年,这一课题 《运用DGE空间型数字化地理实验提升高中生空间素养的实践研究》 最终荣获2017年度上海市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评审一等奖。

    除了课程平台之外,2015年初,学校创办了《北郊高级中学学报》,内设课程执行力、我的教育观、老同志说、学生眼等栏目,为教师、学生、退休教师等搭建交流平台,形成思维碰撞。唐群校长坦言,《学报》创刊之初,教师们的创作、投稿热情并不高,为此,她主动带头每期撰稿,引领教师们养成记录学校生活和教育感悟的习惯,从育人理念到学校内部治理,从一线教学实践到教育教学体会,大家畅所欲言、言无不尽,后来,学生们也积极投稿。眼下,《学报》已经成了北郊师生之间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也大力助推教师提升了专业素养、拓宽了教育视野。

    今年,学校还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并奖励教师出版学术专著,目前已成功出版了5本教育丛书,其中2本为学术专著。今年新晋的上海市数学特级教师张林森由衷感慨,现在学校大力支持教师出版专著,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说,无疑是锦上添花。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