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
7
教科卫

被世界卫生组织点赞的精神卫生工作“上海模式”全面升级

用爱为精神疾患回归社会“解锁”


    ■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 目前,上海虹口、徐汇、长宁、杨浦、嘉定和松江六个创建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区,正就不同问题进行探索、寻求突破,比如杨浦区攻关精神病患的日间照料,嘉定区关注老年精神疾患,虹口区探索职业康复、免费服药等。以此为契机,上海16个区全面铺开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

    “咔嚓,咔嚓”,看着小力给新人拍照,俨然一个自信满满的艺术家,可很少有人知道,如此帅气的摄影师其实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

    “这个病对我的打击很大,那种绝望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小力说。七年前,他才慢慢走上职业康复之路。

    精神疾病患者是长期被人们忽视、但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的群体。与国际趋势同步,传统的“关锁”态度在我国已显落后。眼下,上海全部16个区正就职业康复、社工服务与创新社会管理、药物可及等精神卫生难点、重点问题分头突破,多部门协同有望让曾被世界卫生组织点赞的精神卫生工作“上海模式”再获升级。

    对精神疾患不再“关锁”了之

    去年6月,小力进入上海一家婚姻办事处工作。一年多来,他手下的快门闪过一万多次,每次闪烁都是一对新人幸福的开始,也是小力幸福的开始。

    15年前,20岁的小力被确诊患有精神分裂症。不久,父母离异,父亲出走,小力在母亲照料下勉强读完大学本科,但新生活没有就此开始。小力对父亲总是念念不忘,但父亲对他“唯恐避之不及”,为此多次搬家。小力不断经历找到父亲的喜悦和被父亲抛弃的失望,病情反复,住院成了“家常便饭”。

    2008年,上海由政府出资在社区成立心理咨询室,小力成为首批服务对象,并正式走上康复之路。

    在上海,在全国,小力这样的精神病患不少。最近一次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发病率达17.5%,这其中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其中重症精神障碍约占1%。事实上,大部分精神病患并不可怕,他们渴望获得关注。

    与全国类似,上海曾在社区里设有专为精神病康复患者服务的“工疗站”,由政府主导“下订单”,让康复者从事一些来料加工的简单劳动。但慢慢地,这样的简单加工没了市场。更多专家提出以社会康复取代这样的圈养式康复。

    全球对精神病患者的态度也早已不再是“关锁”了之,“职业康复”应运而生。去年,虹口区精神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启动“职业康复”服务,区卫计委、民政、残联及社会组织协作,针对社区里的精神康复患者学员开设西点班等。如今,近1/3学员获得了就业和实习机会。

    敢啃硬骨头,“上海模式”升级

    作为创建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单位,虹口区在啃的“硬骨头”不止这些。

    前不久,小冬盼来了搬新家的日子。独立完成动迁,对一个壮小伙来说不算什么,但对小冬不同。30岁时,他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就此处于“有病没钱看,发病无人管”的状态。

    “这个病人当时情况很糟,几乎没钱看病。”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一名接诊医生回忆。经评估,区里给小冬申请了免费服药的名额。2015年,虹口区又出台免费服药扩大政策,小冬吃上了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病情更趋稳定。

    “我们自2015年启动创建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工作,建立多部门联席工作机制。”虹口区创建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项目办主任张建敏介绍,虹口区以“专业引领”模式将多部门聚拢,由精神专家给民政、残联、公安、教育、综治等部门工作人员上课。另外,在这张精神疾患康复的社会综治网上,还活跃着大量社工、非政府组织。

    这张网也正是上海探索让精神病患回归社会的“底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张覆盖上海“市—区/县—街道/乡村”的行政和专业并行的三级防治网络初具雏形。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称赞上海市精神卫生服务体系三级防治网络为“上海模式”,向全球推广。

    “从‘上海模式’,到2001年我国大陆首部精神卫生地方法规 《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 出台,上海的精神卫生工作一直走到全国前列,如今也被许以更大探索使命。”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分中心主任蔡军告诉记者,如今上海所有社区均设有心理咨询服务,各社区的精神障碍康复机构“阳光心园”更是成为帮助患者回归社会的重要场所。

    及早干预,让狂躁病人越来越少

    最新统计显示,虹口区的创建“成绩单”很漂亮:截至今年11月30日,区域内的精神病患规范管理率达到98.94%,位列全国40个试点区第二;规范服药率为76%,位列全国第一。这些数据都是精神卫生专家看重的“门道”。比如,规范服药代表着药物与治疗的可及性,而规范管理则意味着病情进展稳定。

    在上海,与虹口区同列为创建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的还有徐汇、长宁、杨浦、嘉定和松江五区。目前,上海六个试点区正就不同问题进行探索、寻求突破,比如杨浦区攻关精神病患的日间照料,嘉定区关注老年精神疾患,虹口区探索职业康复、免费服药等。

    “以此为契机,上海16个区全面铺开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明年将是全国创建的收官年,我们也希望总结全市经验,让一些做法就此常态化,让更多精神病患提高获得感。”蔡军说。

    虹口区一条好经验有望率先在全市推广。去年,虹口区引进一套精神分裂症先兆预警系统,并与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开展合作,明年有望应用于全市社区随访系统,有助于社区及早筛查出高危患者,并予以早期干预。

    与此同时,上海各区都将目光投向心理亚健康人群,包括孕产妇、青少年、老年人等。国外先进经验表明,精神疾病越早发现,越早干预,社会上的严重狂躁病人将会越少,更多病患得以走出“心理阴霾”,真正回归社会。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