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12月19日 星期二
3
综合

文汇讲堂“接着讲”五讲收官

探索国家治理中的传统文化根源


    本报讯 (记者袁琭璐)“群众路线、协商民主、和谐社会……这些国家治理中的思想在传统文化中都有根源。”日前,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理事长谢遐龄做客第113-5期文汇讲堂,主讲《国家治理中的传统文化要素》。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副院长干春松与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葛荃分别担任对话及点评嘉宾。

    “群众路线这一重要思想,实际上是中国的古老智慧,是先王之道。”谢遐龄解释,群众路线的思想来源可以追溯到《周易·咸卦》。彖辞中有一句话“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这在谢遐龄看来,首先是要感受到民众的情绪和诉求,而后制订政策满足民众要求。因此,群众路线强调的是先要从群众中来,而后到群众中去,是双向的。

    中国的文化传统讲究和谐,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谢遐龄指出,“在当今世界上,我们提倡‘和’,也就是说,各国应当在政治上互相尊重,经济上互相促进,文化上互相借鉴,这将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所以,“和而不同”不仅是全球哲学,也是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如果说‘小康’是中国的目标,那么‘大同’就是全球化的问题。”

    对话中,干春松指出,我们经常提到“大同社会”,而“大同观”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它将经济的繁荣和高尚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和平生活和全民族统一的向往。“共同富裕”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将成为“大同”这一古老理念的现代阐释。

    葛荃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有着极其高深或者说高度发达的理性精神,这种理性精神就是一种文明的展现。所以,在“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导下,在取得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伟大成就的前提下,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为人类的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次讲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传承系列五讲(简称“接着讲”五讲)收官场。“接着讲”五讲,由文汇报社和复旦大学联合主办、文汇讲堂和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承办。从9月至12月,15位全国学界翘楚接力亮相,阐扬传统,接续中华文明精神命脉。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