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祯希
在今年的德国红点奖设计大赛中,一款“中国智造”的AR智能眼镜HiAR Glasses从全球万余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摘下了这枚世界闻名的“红点”,成为国内首款获此殊荣的AR眼镜。研发这款AR眼镜的亮风台(上海) 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正是一家从张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走出来的企业。
亮风台并非个例,却很典型,它是张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一批“精专特”文创企业的缩影———它们规模不大,尚在成长期,主攻项目具有前沿性,在自身领域十分专业。上海张江文化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韩露介绍,正是这份生机勃勃的探索欲望与拼搏精神,滋养着“创意浓度”,而这些年园区也通过服务理念的不断升级为创业者的成长助力。
截至2016年底,张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文化产业营收达到1378亿元,预计2017年仍将保持20%左右的增长。根据张江核心园区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将突破1500亿元。园区内各企业的总裁们所在的微信群叫“打群架”,幽默背后是园区高度的凝聚力———大家齐心协力,打出组合拳,让张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上海文创基地。
不追热点,选择对产业有先导性前瞻性的企业与项目
张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依托“数字化”与“文科融合”两大特色,集中了数字出版、网络游戏、影视动漫、网络视听、互联网教育、新媒体、文化装备等最能触及时代脉搏的产业,在这里集群发展、融合共生。
“并不是什么热就选什么,而是选择对产业有先导性与前瞻性的企业与项目。”韩露说。2012年,当音频产业尚属小众,声音经济陷入委顿之际,一家企业却“逆势而行”带来了云声音服务平台的创意理念。
通过五年的发展,这家企业现在拥有上亿条音频内容,占据国内音频产业73%的市场份额。它就是喜马拉雅FM。“新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的前瞻理念,正是喜马拉雅FM打动我们的关键原因。”如今,亮风台、精灵天下、众人科技、影创科技、七牛云、达观数据、小派科技等“专精特”企业,也在各自专攻的领域中成长壮大。
做精、做专自身所在细分领域的文创企业云集张江,也带来了打破圈子、打通资源、跨界合作的浪潮。园区的“元老级”企业河马文化两年前开始投入VR内容创作,与亮风台、小派科技等专攻技术设备的企业形成了合作“联盟”。类似的领域间融合、重构、创新每天都在上演,带来产品与服务的升级———网络直播平台搭载云服务平台,优化着海量内容的呈现;AR、VR企业与游戏动漫公司合作,刷新着产品的视觉体验;以网络文学巨头旗下的优质文学资源为起点,影视公司、游戏公司、声音平台一同构建形成了链接文学、出版、影视、动漫、游戏、衍生品于一体的IP产业经济模式。
共享精神和诗意空间,共同呵护“无形资产”
有人说:“创业本就是九死一生的事,‘人脑+电脑’模式的创业者,面对的挑战更大、风险更高”。而文创企业的创业成本多是互联网理念与技能,背后缺乏固定的资产与物理生产线,更需要的是对无形“脑力资产”的贴心呵护。
为此,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指导下,张江文控推出了免费的上海数字作品版权登记保护应用平台。目前,在这个数字品台上,版权登记作品受理总量达到80多万件,在全国名列前茅。对处于初创阶段的小型文创企业来说,这个第三方平台既提供了储存空间,也提供了知识产品的可靠版权证明。对有上市需求的大众型企业来说,网络平台上的作品登记则是资产的有效证明。
鼓励创业、服务创新同样需要对优质资源的共享精神。每年超过30场的产业沙龙,参与人次逾千,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机构之间社交的平台、合作的孵化器。云集了260多位文创人的“张江文创企业群”,则成为联通各个企业的网络桥梁。
诗意的栖居空间,从另一维度滋养着张江的“创意浓度”。去年改造完成的张江戏剧谷,是园区中备受青年创业者喜爱的文化新地标,戏剧演出与交流活动在这里落地;正在建设中的张江科学城展厅,如同一个“大客厅”,将成为张江人展示自己创意成果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