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12月13日 星期三
12
2017世界中国学论坛

新时代与中国学的新使命


    于信汇

    世界中国学论坛自2004年创办以来,已经成功举行了六届,现在举行的是第七届,已有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位中国学专家们参加过这一盛会。十几年来,世界中国学论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从单一的上海会场扩展到北美和欧洲分论坛,影响力在不断地扩大,讨论的议题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不仅在很多研究领域都起到了引领作用,还培养出了一大批新一代的中国研究专家。可以说,世界中国学论坛如今已经成为中国学者与世界各国中国学家开展国际对话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目前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学研究学术盛会之一。

    这次世界中国学论坛的召开,恰逢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不久。十九大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简言之,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之所以说“进入了新时代”,其根本依据就在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的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和深层次、根本性变革。从民族复兴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焕发出了强大生机与活力;从人类现代化实践的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开辟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理论,中国学研究应当也能够为这个伟大的时代做出自己的理论贡献。一方面,中国学研究脱胎于传统的汉学研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紧扣中国的发展现实,具有贯通古今的学术基础和学术潜力;另一方面,从事中国学研究的学者们遍布于世界各国,具有开展跨国协作或进行国别比较研究的优势,具备将当今中国的发展置于世界现代化进程当中的宏大视野。

    新时代的发展实践也为我们中国学研究专家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时代命题,那就是如何研究新时代的中国,以及如何在新时代肩负起中国学研究的新使命和新要求。未来的中国学研究不仅要回应我们这个时代的要求,更要回答中国发展新阶段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命题。比如,未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在未来世界上的角色,中国应该如何参与未来的全球治理体系,如何阐释过去30多年来中国的巨大发展成就,如何让中国道路更好地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学习和借鉴,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人民从中受益? 等等。

    揆诸历史,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曾经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人类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但在近代工业革命的竞争中,中国落伍了。数千年历史的荣光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的冲击下左支右绌、黯然无光,曾经的“天朝上国”陷入瓜分豆剖、割地赔款的悲惨境地。

    自鸦片战争后百余年的历史中,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富强,是无数中华儿女最伟大的梦想和追求。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运动,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清末新政,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无数仁人志士、不同社会阶层在以不同的方式探寻中国发展的道路。孙中山先生曾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治国方略。梁启超则在1902年提出“经过维新50年,中国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已成世界超强国家,外国人纷纷学习汉语”的“政治幻想”。但这些探索大都以失败告终,他们的梦想也未能实现。辛亥革命失败后,鲁迅先生不无悲痛地指出:“中国又一天一天沉入黑暗里。”

    正是在这黑暗的彷徨和摸索中,中国共产党逐渐走上了历史舞台。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旗帜下,带领广大人民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过巨大的成就,但是也有过一些挫折和失误,乃至非常惨痛的历史教训。但是,中国共产党依靠自身纠正了发展中的错误和偏差,最终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小平同志曾指出:“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历代中央领导集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历经艰难曲折,已带领全国人民向着“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更是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创新中走出来的,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中国经验和博大精深的中国智慧,值得从事中国学研究的学者们去研究、去提炼、去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还具有深远的国际意蕴,它还意味着一个中国与世界关系发展的新时代。

    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可谓一波三折。我们曾经学习欧美、学习苏联,但是都没有顺利地融入世界。1949年后,中国曾经一度面临西方国家的封锁,难以融入世界体系。直到1978年后,我们才开始逐步融入世界,摆脱了尼克松与基辛格先生所说的“孤独的愤怒”局面。如今,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和国际事务的影响日益凸显。中国之与世界的关系从学习、内化开始走向引领和塑造,我们承担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也与日俱增。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已经改变,更不意味着我们将要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当头”,而是通过自身建设以及破解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性问题,既要超越现有的现代化困境,也要超越自身的既有经验,以更深广的开放大格局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现实社会主义国家,要谋求更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机遇,必须应对走向现代化和现代化转型带来的普遍性问题,从道路、理论、文化和制度等层面探索具有社会主义和中国文化因素的现代化。要在道路上解决个体、国家和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问题。一方面在理论上构建一种基于中国文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体性话语;另一方面在制度上建构国内国际两个层面的体系性制度保障,明确治理主体之间的权力边界,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全球治理制度化。

    近年来,全球化进程遭遇了一些挫折和困难。中国也同样面临全球化负面因素的冲击和挑战,如财富分配不均,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恶化、非法移民、宗教极端思想、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否定或拒绝全球化的世界潮流,而是要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去完善和弥补全球化的缺陷,并努力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为此,我们将继续坚持与世界各国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坚持推进有效的国际治理机制建设、坚持把全球化发展与中国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融入全球化发展的大潮中去。

    由于包括中国、印度、南非等在内的一批新兴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当前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正面临一个转型过程。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不确定因素,不同的人对于这种变化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对于未来中国的诉求与可能扮演的角色,以及中美在这一轮国际格局转型过程中的关系,国际社会担心、忧虑者不乏其人。在十九大报告中,我们对未来中国在世界上的定位和诉求做出了郑重的宣示,那就是我们要构建一个人类历史上真正意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并不是口头上的言辞,而是被以往中国的发展实践所证实了的切身体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我们并不仅仅追求自身的繁荣和发展,而是希望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一些西方学者担心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是没有依据的,中国根本没有意愿和计划去寻求成为世界霸权。我们所追求的是与世界各国建立“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些年中国所倡议的“一带一路”建设正是这一伟大思想的国际实践。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