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12月09日 星期六
8
笔会

送给鲁迅的书


    陈子善

    11月1日 晴。读《鲁迅藏书签名本》(赵丽霞编,2011年1月郑州大象出版社初版,列为“鲁迅藏品之一”),是本有趣的书。

    中国文人互赠作品的风气,大概晚清民初才开始逐渐形成,我所藏严复光绪癸卯年(1901年)题赠吴彦复的《天演论》石印本,或可作为一个例证。新文学勃兴后,作家之间题签赠书成为常态。以鲁迅在新文坛的显赫地位,他不断得到友朋和后学的题赠,也就不足为奇。此书收入了鲁迅藏书中206本各类签名本,赠书者有 《新青年》同人、文学研究会同人、语丝社同人、未名社同人、沉钟社同人、《文学》同人、1930年代左翼作家群和外国友人等;所赠之书,包括作者自己的著译和购寄鲁迅参考的各种外文书籍等,内容十分广泛。

    这些赠书中,大都题请鲁迅“教正”,如刘半农赠鲁迅的新诗集《扬鞭集》上册;“指正”,如郁达夫赠鲁迅的小说集《茑萝集》;“请批评”,如潘漠华等赠鲁迅的新诗集 《湖畔》;“奉呈”,如沈尹默赠鲁迅的旧体诗集《秋明集》;“惠存”,如曹靖华赠鲁迅的契诃夫《三姊妹》译本;“哂存”,如黎锦明赠鲁迅的小说集《破垒集》,等等。有意思的是,有些赠书还有大段题词,凸现了赠书人与鲁迅不同寻常的关系,不妨举一例。

    孙伏园在鲁迅前期文学生涯中占着特殊的位置。他是《晨报副刊》主编,催生了《阿Q正传》,后来又是《呐喊》出版人,所以他的第一本散文集《伏园游记》于1926年10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时,他在赠鲁迅书的前环衬题词:

    豫才先生惠存 平素我最佩服先生的思想文章,但至今翻阅我自己的作品,毫无一点先生那样的深刻与致密的气味,足见我是一个不成器的学生。

    伏园1926,十一月,于厦门

    还有转赠书由转赠者在书上题词。一是茅盾的短篇小说集《野蔷薇》1929年7月由上海大江书铺初版,其时茅盾远在日本,委托好友叶圣陶代为赠送鲁迅,于是叶圣陶在此书前环衬题词:

    作者嘱以此册代呈  鲁迅先生

    绍钧

    二是小说家王以仁英年早逝,其好友也是鲁迅好友蒋径三将其短篇小说集《孤雁》(1926年10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赠送鲁迅,也在扉页上题词:

    以仁失踪而孤雁飞来,怅望云天,苍凉何似,敬为吾友致意于鲁迅先生,并乞批评

    径三 一六、三、二四于广州

    此外,赠书人有后来或受到鲁迅严厉批评,如胡适、顾颉刚,或批评鲁迅,如苏雪林。他们先前均有著作赠送鲁迅,这就更有意思了。胡适赠鲁迅的书,有三种,即1923年自印本《西游记考证》,封面题字“豫才先生适”,同年4月17日鲁迅日记有收到书的记载;1924年上海申报馆初版《五十年来之世界哲学》和《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封面均题字“送给鲁迅先生。适。”《西游记考证》的写作得到了鲁迅的帮助,书中三次援引鲁迅的考证并转录鲁迅提供的材料,而《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中也肯定自有新文学以来,鲁迅“成绩最大”,“从四年前的《狂人日记》到最近的《阿Q正传》,虽然不多,差不多没有不好的。”当然,鲁迅也有回赠,1923年9月1日鲁迅日记云:“下午以《呐喊》各一册寄丸山及胡适之。”

    顾颉刚赠鲁迅的书有两种,一为其有名的《古史辨》第一册,北京朴社1926年初版,前环衬题字:“豫才先生审正 颉刚敬赠”;另一为其所辑《吴歌甲集》,1926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歌谣研究会出版,前环衬题字:“豫才先生评正 颉刚敬赠 十五、九、廿二,厦门”。当时他们都在厦门大学任教。不料,两人不久就交恶,甚至达到要对簿公堂的程度。历来研究鲁迅与顾颉刚关系的,似都未注意到这两本赠书。

    至于苏雪林赠鲁迅的是她的小说集《绿天》,署名“绿漪女士”,1928年3月上海北新书局初版,前环衬题字:“鲁迅先生教正 苏雪林谨赠 七、四、一九二八”,态度极为谦恭。谁又能想到,鲁迅逝世之后,她一再撰文攻击鲁迅呢?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