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12月08日 星期五
7
文汇教育

教育界“最强大脑”汇聚2017年世界教育创新大会——

“互联网原住民”须提防数字技术“幼稚病”


    ■本报记者 张鹏

    距离上海6795公里之外的波斯湾海边,在卡塔尔这个只有200多万人口的国度,每年举全国之力举办的“世界教育创新大会”,堪称是全球教育界“最强大脑”的一次聚会,也足见这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今年11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教育创新大会的主题为“共存共创:学习共处与合作”。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约2000名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当下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寻求解决方案。

    基于互联网的“共享模式”,正在给教育界带来深刻变化

    共享汽车、共享经济……近几年,“共享”正在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那教育呢? 当然,也在互联网发展的时代里,开启了共享模式。

    多哈,就是教育共享的典范。在多哈郊区,一座全球闻名的国际教育城引人注目。1997年,由卡塔尔基金会创建的国际教育城,占地面积达1400万平方米,城内有完整的从K12到大学的教育系统。

    1997年,国际教育城内出现了第一座国外大学,而到目前为止,城内已经有了六所美国大学、一所英国大学和一所法国大学在教育城设 有分校。卡内基 ·梅隆大学(CMUQ) 商业管理与信息科学学院、弗吉尼亚州 立 大学 艺术学 院( VCUQ)、威尔康奈尔医学院(WCMC-Q)、德州农工大学工程学院 (TAMUQ)、乔治城大学外交学院(SFS-Qatar)、西北大学卡塔尔校区(NU-Q) 等国际教育资源在此汇聚。另外,卡塔尔当地的两所大学以及一些学院也陆续进驻。

    国际教育城不仅打破了学校的围墙,甚至穿越了国度,让卡塔尔乃至非洲大陆的学生们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一流的大学教育。国际教育城的建立,也成为改变卡塔尔教育的里程碑式事件。

    而在世界范围内,基于互联网技术而得以迅猛发展的共享教育,也是今年世界教育创新峰会上的重要话题之一。

    在非洲加纳,非盈利教育机构阿社思大学在业界享有盛誉。创始人帕特里克·奥瓦陈述了自己的办学初衷。这位曾在美国求学就业的非洲孩子,在回到自己的故乡加纳时,深深感受到当地教育资源的匮乏。于是,他创办大学,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团结了一批具有教育理想的有识之士。有数据表明,这所大学85%的毕业生都回到了非洲,为这片土地贡献力量。

    “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重点,应该是知识的启发,是思想的风暴,是通过创新推动社会不断前进。”奥瓦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创新不仅使学生获益,更帮助包括加纳在内的非洲国家培养新一代领导人和企业家,从而对非洲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2017年世界教育创新峰会颁发给他最高奖项“教育奖”。

    作为今年世界教育创新峰会唯一的中国评委,沪江网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伏彩瑞也感受到,当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各个国家都开始思考如何利用互联网红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范围,从而提升教育的均衡度。

    早在2015年,沪江网就推出“互十”计划,依托互联网教育共享教育资源,让偏远地区的中小学生有机会学到更多的知识。伏彩瑞说,“互十”计划实施两年来,已经连接了2000多所乡村学校,且其中的大多数学校都是人数在100名学生左右的小规模乡村学校,有的学校甚至学生在10人以下。这些学校以前除了语文和数学课外,诸如英语、美术、音乐课等课程,都因为缺老师而开不了。而未来,随着信息化普及到全国各地,“互联网+支教”计划可以进入任何地方。

    步入“后真相时代”,“去伪存真”成为教育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在峰会上,一家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张尧,以一名12岁学生为例,展示了如今中国孩子的日常生活:“清晨醒来,孩子会习惯性地翻开手机里的两个App———微信和QQ。手机里各种议事日程的软件提醒着小主人今天都有哪些重要事情,随机,学生们会浏览微信公众号和其他软件来了解信息。去学校的路上,他们只要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早餐就到手了。他们交朋友的方式,也变成了互相‘扫一扫’,添加微信号。学习也离不开智能手机,遇到不会的题目,只要用手机拍下照片传到某个题库类的App上,答案和解题过程就呈现在眼前……”

    可以说,从学习方式到社交方式再到生活方式,互联网都在深刻地改变着今后一代代人的生活。

    一位业界人士在峰会上提及斯坦福大学曾经做过的一项调查,同样发人深思:研究表明,大部分大学生无法对互联网内容的真实性进行有效辨别。也就是说,所谓的“互联网原住民”,在数字技术面前表现得异常“幼稚”。

    这个调研揭示了“残酷的现实”:过去,人们没有电视看,没有智能手机玩,有大量时间阅读,从而获得并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而现在,当世界逐渐被互联网改变、产生诸多积极效应的同时,人们也不得不面对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副作用”———网络中充斥着大量的虚假新闻,有时甚至成为了谣言和虚假言论传播的温床,人们陷入各种声音的拉锯战中,所谓的“后真相时代”或许已经到来。

    我们的教育,又该如何应对“后真相时代”带来的挑战? 学生们应该掌握怎样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应对未来的世界?

    “我们更应该寄希望于教育的价值,教会我们的孩子理性地辨别海量信息的真伪。”有与会者认为,在“后真相时代”,个人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面对网络纷繁复杂的信息,学生应该具有去伪存真的能力,媒介素养将成为他们必备的生存技能之一。

    人工智能给教育界带来的变革,不应被过分夸大

    当技术推动下的教育新面目徐徐展开,教育者们在为技术给教育带来巨大改变而欢欣鼓舞的同时,也不免开始冷静思考———人工智能,不仅不能完全取代教师和教学的全部,并且,与互联网快速发展相反,教育的本质是“慢”的。人工智能会给教育带来很多改变,但也必须遵循教育本身的规律。

    今年的峰会上,一项针对于现场2000多名与会者的调研表示,近70%的受访者认为人工智能不会颠覆现有教育模式,30%的人认为可能会,仅有不到10%的人认为人工智能将取代传统教育。

    在伏彩瑞看来,人工智能虽然为教育革新带来诸多可能,但其对教育的作用不能被过分夸大。“教育的本质并非简单的知识传递,人工智能可以取代简单的知识传输功能,却不能取代教师,因为人工智能不能从情感上了解一个人。”

    多位与会专家指出,那些用80%的时间来反复练习、只会传递知识和技能的教师以及教学模式,在未来的教育中将逐渐被淘汰。在他们看来,人工智能在很好地实现、解决知识传递的作用后,教师会得到进一步解放。未来,教师的作用将更多地体现在如何组织学生有效开展教学,如何更进一步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和需求。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