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12月07日 星期四
7
环球

在印度开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水心

    印度朋友经常开玩笑说:如果你能在德里开车,就能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开车。就像游戏里如果Hard模式都能通关,初级和中等自然不在话下。

    第一次自驾出门,我不敢独自行动,拉上“老司机”老张坐副驾,战战兢兢地上了路。老张当时已在德里开了三年车,经验丰富:“德里司机都不看后视镜,你发现没有,路上好多车都没有后视镜。只要前方有空隙,你只管往前开就好了。”

    入乡随俗,国内的交规白学了。德里司机都擅长玩俄罗斯方块,要将路上的每一寸空间都利用起来。路上的虚线、实线、白线、黄线基本等于没画,两个车道的路一般会并排挤下三个小车,感觉旁边的车离我只有一个拳头的距离。我只能减速慢行,像只蜗牛在路上爬,任凭超自信的本地司机叱咤风云地从旁边呼啸而过,身后被我压住的车则放鞭炮一样地按喇叭。更有技术超群者,为了连续超车,开足马力,在不同车道间以“Z”字型来回穿梭,蜿蜒作业。到了十字路口碰上绿灯,我正准备直行,左边一辆车不打灯,一鼓作气来了个右转,从我面前一闪而过! 我急踩刹车,老张笑得淡然:“没事,慢慢习惯就好了。”

    “突突”是德里道路上最有特色的一道风景。突突是绿身黄顶的机动三轮车,类似于上世纪90年代中国县城里的“火三轮”。由于德里出租车数量很少,一般只能在五星级酒店和机场提供约车服务,突突就承担了出行私人定制功能,招手即停,十分方便。突突通常有两个座位,也有四个座位的豪华改装版,不过装四五个人也很常见。

    突突在路上一蹦一跳,看上去非常可爱,不过也是公认的马路杀手。突突船小好调头,在路上无孔不入,哪里有个小缝,它轻轻一扭就钻了进去,令人措手不及。我曾在盛夏坐过一次,其时气温40多摄氏度,司机开得飞快,哪里有空隙就往哪里钻,热风像刀子般刮在脸上,我请师傅开慢一点,不用着急赶时间,师傅有点生气,似乎认为我在怀疑他的能力,开得更快了:“放心,我开了二十多年的突突,从来没出过事故,没问题!”

    在汽车和突突之间如果还有空隙,就会插入摩托车、争先恐后的行人和动物,尤其是“神牛”可以肆无忌惮地横穿道路,犹如宣示主权。“神牛”可不管路上有多少心急如焚的司机,只管慢悠悠地甩着尾巴。如果碰到一群“神牛”,成群结队,组团通行,那就相当于一个事故现场。在这样路况里,“路怒”更加普遍,即使心灵瑜伽修行者怕也按捺不住接连鸣笛,有的车辆没有后视镜,司机干脆在车背后贴一个大大的标示“请按喇叭”!

    交通的混乱也跟道路状况和城市设计有关。当年英国人修建德里时,大概未料到如今德里的机动车数量会暴涨,路宽不够,很多主干道是双向两车道,路口交汇处也设置为颇有英式特色的转盘。转盘设计在车少时好处明显,不用等待红绿灯,车多时就容易乱成一锅粥,内车道的想出去,外车道的想进来,全靠人民群众自发调节。最典型的是市中心的康纳德广场,广场中央是一个巨大的圆形转盘,十多条道路从转盘向四面八方放射开去,沿街鳞次栉比布满商店,所以康纳德广场又名“大圆圈”。大圆圈常年堵得水泄不通,很是热闹。

    有的道路年久失修,路面坑洼,甚至环路主干道上也会时不时冒出一个大坑。印度人热爱自然,树木不能随意砍伐,需经政府报批,有时候路上则旁逸斜出一棵拒绝拆迁的树。不仅如此,在本来就不平整的马路上,还修建了很多凸起的减速带,似乎存心要提高司机的打怪难度指数。各种因素加起来,在印度开车,时速能达到四五十公里就算相当顺畅了。从德里到泰姬陵所在的城市阿格拉不到200公里,但单程至少需要三个半小时,而且还是走高速!

    在这样的路况下,剐蹭时有发生,但因为速度不快,也不会酿成大祸。如果剐蹭了,一般下车看看,没什么大碍,双方拍拍肩膀,继续各回各家。有的人甚至车也懒得下,隔着车窗竖个中指,再一骑绝尘表示愤怒而已。印度人在这点上想得很开,既然车是个代步工具,岂有不受消耗之理,只要不是大问题,何妨竖一中指置之,也是印度文化里“轻物质”精神的现实反映。这种态度我由衷地欣赏,人生已经如此艰难,何苦苛求身外之物的完美,不必要地劳心费神。英雄的疤痕会增添沧桑厚重,车身上的刮痕倒也是“行万里路”的见证。

    老张一共在印度开了四年车,四年时间里他一个小事故也没出,且车技飞速成长,能在路上随意放飞自我,超车、别车水平完胜本地司机。离开印度时,他特别发愁回国了怎么办,照他这个开车习惯,上路三天,分就得全扣完。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