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美国休斯敦有一支“暴走队”,他们会相聚在城市的某个角落一起暴走45分钟或更长时间。“暴走队”成员年龄在40岁到60岁之间,所有成员此前都被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所困扰。暴走配合健康饮食,大多数成员扔掉了药罐头———不用再吃药了。“暴走队”的指导者是休斯顿纪念赫曼医院集团心血管医院心内科主任丰建伟教授。
昨天在上海举行的中国生活方式及慢性病逆转论坛上,丰建伟分享的案例获得医学专家广泛共鸣。以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为代表的生活方式医学,正获得主流医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尴尬:医学技术先进但门诊病人越看越多
从业30多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心内科教授方唯一日渐感受到一种尴尬:我们的医学技术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先进,中国的先进诊疗技术与外国几乎同步,但中国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不降反升,门诊病人越看越多。
在美国从业多年的丰建伟也有类似困惑。“十多年前,我给病人的心血管里放入支架时,会很有成就感。但渐渐地,我发现,病人三五年后,会回到医院放第二个、第三个支架……这意味着,医生竭尽所有的努力,病人仍然有血管堵塞。”目睹病人身体里放着五六个支架后,丰建伟反思起一个问题:放支架真的是医生的终极目标吗?
来自门诊的报告让中美医学专家不约而同地注意到:没有良好的生活方式,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难以降低。
与丰建伟一样,注意到这个问题后,方唯一开始了一些“试验”。他开始给患者开出“生活方式处方”。一个33岁的企业家,身高170厘米,体重超过90公斤,只要一劳累,就感觉心痛,“有压榨感”。造影显示,他的血管里斑块很多,可药物治疗效果始终不好,难道要放心脏支架? 方唯一在持续药物治疗的同时,建议这个年轻人“动起来”,并配合规律低脂饮食。
一年后,这个年轻人血管里的斑块几乎都消失了。“单纯的药物治疗难以达到这个效果。”方唯一感慨,健康掌握在每个人手里,医生能做的其实有限。
有效:临床研究提示对抗慢性病新方式
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也让医学专家注意到生活方式干预的价值。
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研究颇具代表性。这一由全美27个临床中心参与的研究,旨在评估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与二甲双胍治疗对预防2型糖尿病发生的作用,平均随访时间2.8年。研究纳入了3234名糖尿病前期或超重成人,他们被随机分为三组:安慰组(标准生活方式)、二甲双胍(850毫克每日两次)、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低脂饮食、每周体力活动至少150分钟、目标是体重至少下降7%)。
二甲双胍是糖尿病一线用药。该研究结果发现: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组、二甲双胍组、安慰剂组的累计糖尿病发病率分别为14.4%、21.7%、28.9%。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组的糖尿病发病率最低。其中,在具有2型糖尿病高危因素人群中,严格生活方式干预对预防或延缓2型糖尿病发生,效果优于二甲双胍。
“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教授毕宇芳介绍,瑞金医院内分泌团队开展的上海社区人群三年观察随访研究显示,糖尿病前期人群通过饮食控制与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后,25.3%转归至正常糖代谢状态;新诊断糖尿病人群中,仅通过饮食控制与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61.1%就能够控制达标。
医学领域已认识到,糖尿病、糖尿病前期、肥胖、超重、高血压、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等是一组息息相关的慢性病,代谢异常甚至与癌症发病相关。
也因此,“生活方式医学”应运而生,日益受到主流医学界的关注。在美国,以著名心血管专家奥尼逊名字命名的一个生活方式医学类项目还成为首个联邦和商业医保报销的非药物、非手术心血管疾病逆转康复项目。这也提示医学界,如何以更低廉、更有效的方式打赢对抗慢性病这场全球战役。
遗憾:中国成人饮食健康行为整体达标率不足2%
在科学研究的设计中,大众可窥见一些健康生活方式的细节,但医生也认识到,要让公众改变生活方式,必须有行之有效可操作的指导。
比如,到底什么叫清淡饮食? 少油、少盐到底又是多少的量?毕宇芳说,根据中国成人饮食的健康行为达标情况研究,良好的生活方式建议包括食盐摄入每天低于1500毫克、甜味饮料摄入每周低于或等于450卡、豆蛋白摄入每天大于或等于25克等。遗憾的是,对比这些标准,中国成人饮食健康行为达标整体比例不足2%,换言之,98%的人存在各种各样的“做不到”。
美国心血管专家奥尼逊历时4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生活方式可以逆转冠心病,他谈到的生活方式涉及采取低脂肪、素食为主的饮食、每日快步行走60分钟、禁烟、压力控制训练、减少饱和性脂肪摄入。他的研究项目里,通过生活方式改变,82%的冠心病患者出现明显逆转。
美国生活方式医学会理事委员胡子辉教授介绍,加州一份覆盖7000人的追踪研究总结七大长寿因素:不吸烟、每天睡眠7至8小时、吃早餐、三餐间不吃零食、维持适当体重、经常运动、少量或不喝酒精制品。“也就是说,除了饮食、运动,良好睡眠、情绪管理与善于抗压,也被认为是良好的生活方式。”胡子辉谈到。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发现,生活方式干预后的慢病转归存在“反弹”现象,也就是说,当不再坚持推荐的生活方式,一些健康指标会再度“亮红灯”。因此,中美医学专家都谈到,终生生活方式的改变才是逆转一些慢性病的最好医生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