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数字药丸”是日本大冢公司在原有的抗精神病药物Abilify的基础上研发的。要让精神疾病患者吃药并不容易,他们通过丢弃药物、把药物藏在舌头下、卡在喉咙里、甚至催吐等方式来逃避服药,也因此可能错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导致病情恶化或者复发,甚至迁延不愈。
近20年来,长效药物的剂型不断推陈出新,口服药物从以前的缓释胶囊或片剂变成了释放更均衡的控释剂型,长效针剂的技术也有了明显的改进,但因价格过于昂贵而难以推广。
事实上,精神病治疗曾经过漫长的黑暗时期。早在古希腊就有了精神病的记载,当时著名的哲学家和医生希波克拉底首先提出了精神病的体液学说,认为人体中有四种体液,包括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这些体液不平衡,人就会生病。当时的精神病患者苦不堪言,他们被视为魔鬼附体、异教徒或女巫,完全丧失基本的人权,被送进寺庙、收容所等。
现代精神病学起源于西欧,以法、德为主流。法、德学者同时奠定了精神疾病症状学、分类学,并逐步建立了精神病学体系。精神病学家克雷丕林,被称为“现代精神病学奠基人”,他以临床观察为基础,以病因学为根据,提出了疾病分类学原则,总结了前人的观察研究成果,确定了早发性痴呆及躁狂抑郁症和脑器质性痴呆的区别,从临床和病理解剖的观点对精神障碍进行分类,为以后的生物精神病学奠定了基础。
1928年,用胰岛素来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了。一位叫塞克尔的澳大利亚医生也精通于此,一次偶然的发现,这种方法也被用来治疗精神疾病。不过这也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治疗手段,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时常出现抽搐,并伴随着巨大痛苦。
1938年,罗马精神病学教授切莱蒂发明并推广了电休克治疗,后改良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即提前注射麻醉药和肌肉松弛剂,并进行心电监护,从而减少了不良反应,保障了患者的安全,这种治疗已成为目前最常用和有效的物理治疗。
看到这里,你会觉得曾经的精神病疗法有些恐怖,庆幸现在出现了许多精神药物,免去了患者的许多痛苦。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对于精神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然而长期应用以后,很多病人出现了反应迟钝、不停流口水、四肢发抖、动作迟缓以及心、肝、肾等不良反应,导致患者很难恢复病前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而且由于药物剂量小、要分次服用,有些病人每天要吃一大把药物,很不方便。上世纪90年代,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物不断问世,包括利培酮、喹硫平、齐拉西酮、奥氮平、阿立哌唑等,这些药物大多每日服1-2次,每次只需服用1-2粒,且不良反应轻微,对社会功能影响较小,让更多患者得以回归社会。
当下,很多医疗机构和制药企业正利用移动医疗模式进行了各种新的尝试,例如用手机软件、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患者的诊后随访和服药提醒,设计与手机软件绑定的数字化药盒,提醒患者服药,并把服药情况反馈给家属或医生等。但这些方法还是需要患者的配合,否则很难确定患者是否服药或者是否自行减量,只能通过监测患者的药物浓度来确定其服药的依从性。但药物浓度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难以准确反映服药情况,且需要经常抽血,非常不便且容易引起患者反感。而“数字药丸”这一新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且使用方便,准确性高。
(作者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