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11月30日 星期四
15
中国书画

众里寻他 不懈追求


▲南非海豹岛(油画)马明作

    马明

    我与绘画结缘,应该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说起。当时我在天津实验小学读书,一年后停课了,无所事事中我对绘画开始萌发兴趣,并在南开大学一位大学生的指导下学习画画,那时看到他画的油印宣传画,我真的喜欢极了。在之后几年里我就经常把为一起玩的小伙伴画速写当成最大的乐趣。进入天津一中后,我又购买阅读了当时出版的 《怎样画油画》 《艺用人体结构》 《画手百图》 《工农兵形象选》等书籍,这样一番努力立竿见影。当时美术课老师就对我画的一幅水彩画的色彩运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后来我进入天津钟表厂。四年工作期间我作为车间美术组的一员,经常在黑板报上画各种粉笔画,并乐在其中。后来我考入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又先后在天津财经大学、今晚报工作至今。在这几十年里,我对文艺理论下了许多功夫,对文艺理论的系统梳理无疑有助于我对绘画艺术的理性认知。

    相比于几十年前对绘画的素朴热爱,现在我对绘画的追求已经步入自觉的探索阶段。认真向大师,向前辈学习,我感觉是学画者必须要做的第一件事。与此同时,我还有幸多次到著名画家张胜先生府上,观摩他的油画创作全过程。从选材、构图、调色、运笔、着色,到画作最终修改完成,这样近距离的观摩,使我对油画创作的个中三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感悟。另外,近年来,我还先后结识了康乐、马惠武等画家朋友,他们对我的每一幅绘画创作,都给予过悉心的点评。三人行必有我师,此言果然不虚。随着绘画学习的日渐深入,我的一些油画作品也相继发表。

    从事绘画要向大师学习,会使我们在习画的道路上能够尽快找到前行的正确方向,进而较快地步入一个又一个理想的中转站,最终顺利到达理想的彼岸。但是学习的过程不可拘泥,更不应成为束缚艺术想象力的框架或绳索。要使笔下的画作具有艺术的感染力,就要在追求艺术的个性化方面多下功夫。例如,可否把中国绘画的线条笔法融入到源于西洋的油画创作中,起初我是有所顾虑的。在一些油画创作中大胆实践后,我忐忑不安地向画家朋友求教,得到的回答多为称赞。他们中不少人说,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画出唯一属于你的那个世界,才是最重要的。

    另外,我还深知,把事物画得像,画得逼真,当然是应该的,但这只是绘画创作的起步阶段,怎样画出事物与众不同的卓然风采和内在韵味,才是绘画者理应具备的艺术追求。而从更高标准来看,把所画事物和绘画者的创作意念融为一体,使之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才是为画者梦寐以求的努力方向。正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此,我愿不懈追寻。

    (作者系天津《今晚报》著名记者)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