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颖婕
文庙路,地处上海老城厢,是一条充满生活气息的小路。再往前走,是一条狭长的弄堂,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就在弄堂的另一端。
蓬莱路二小创办于1906年,从早期的个性化教育探索到“蓬莱小镇”课程的开发,学校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丰富着育人理念的内涵。我们到底应该办怎样的学校?学校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这是校长余祯始终思考的问题。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观点,给了她办学的灵感。
把学校打造成一个“小社会”
记者到蓬莱路二小采访,恰逢一个周五。根据学校的安排,每周的这天,孩子们有机会体验社会百态。学校的45间教室“变身”邮局、医院、超市、银行、西餐厅等公共场所,身穿“职业服”的1200多位“小镇民”有模有样地学习着各类社会技能。在这里,大家触摸着社会,也认识了自己;在这里,大家感受着当下,也发现了未来。
余祯介绍,2013年,学校基于培养“未来社会人”的构想,将象征微型社会的“小镇”概念搬进了校园,开发出一套校本拓展课程。每周五下午,当“蓬莱小镇”镇歌响起,学校就成了一座热闹欢乐的小镇。在这里,没有学生和老师,只有各行各业的镇民。在45门“蓬莱小镇”课程中,孩子们体验不同的职业,像真正的小社会人一样工作、生活。
五年来,“蓬莱小镇”课程也不断发生着变化。2015年,学校试图打破基础课和拓展课的壁垒,让更多小镇课程元素走向基础课程。现在,学校的语文、英语课堂上,孩子们熟悉的小镇生活场景成了语言学习的重要素材;数学课上,老师有时将小镇故事设计成了一道道例题。“小镇元素深入师生的内心,在日常的课堂组织上,老师们更关注创设情境和实践体验。”
课程的另一大突破,在于混龄教学的探索。余祯提到,“蓬莱小镇”课程开设初期,五个年级分别对应五大社区。如今,“自由社区”的出现满足了不同年级孩子上同一门课程的愿望。本学期开始,“自由社区”又新增了TIA情报局、WOW实验室、超人魔术团三门课程。
虚拟小镇和真实社会的联通,是学校送给孩子们的第三件礼物。现在,越来越多专业人士走进了“蓬莱小镇”的课堂,其中以家长居多。余祯透露,目前学校有14个“校外小镇民实习基地”,按照一学期一至两次的频率,学生可以去老西门街道的工商银行、派出所、上海电视台等基地“出差”。由于社会各方的支持,基地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在社会情境中了解规则、挥洒创意
为什么要打造这样一个小镇?余祯的答案是,希望蓬莱学子在扮演成人角色的过程中,培养规则意识和公民素养,做到“守规则、懂礼仪、展个性、乐创新”。
为了在“个性鲜明”和“遵守规则”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从2013年开始,学校每学期会举办一个行规主题教育活动。2014年,学校发起了“让我们轻轻地……”倡议,引导所有学生关注公共场所文明。每当孩子们看到走廊上安装的分贝仪,大家都会默契地停下奔跑的脚步、互相轻声交谈。这个倡议还催生了不少有趣的小课题,有些孩子对“音量与人体健康”这一话题产生了好奇,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和调查,一个简单却不乏巧思的小报告成型了。除了主题活动之外,学校还利用校园环境改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的行为规范。学校的地面上画有横道线,交叉路口处设立了红绿灯,行走在校园里,需要始终谨记文明出行。
有了“蓬莱小镇”,就要有一支小镇管理团队。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学校特别成立了小镇工作委员会,每年由全校师生投票选举产生一名小镇长、四名小部长,既给了学生们一个展示特长才能的舞台,又让大家有机会亲身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有了民主选举氛围的浸润。
规范而多彩的小镇生活,让孩子们渐渐养成“心中有分寸”的习惯,与此同时,也让大家在多元体验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个性发展之路。余祯提到,“蓬莱小镇”课程中有一门有趣的课程名为“魔法小书店”。在这里,孩子们体会到了写作、批准书号、印刷出版、新书发布等完整的图书出版流程。2014年,第一本由蓬莱学子创作的书籍在“魔法小书店”出版了。目前,已有33名学生出版了36本书。“孩子们因为这门课爱上了写作和书本,有些孩子甚至找到了一生的兴趣,也许未来的作家就在这里诞生。”余祯骄傲地说。
角色大不同,师生获得多元发展
按照每学期选修两门“蓬莱小镇”课程的节奏,在蓬莱二小的五年间,每名学生可以接触到20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孩子们用一颗赤子之心,小心翼翼地探索着外面的世界,在这些充满教育意义和生活意义的活动中,他们获得了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蓬莱小镇”课程中获益的还有教师。通过两两自由组合,全校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开发课程,除了教室里的那张三尺讲台,这里也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天地。
身为“蓬莱小镇”镇民,每名师生都拥有各自的小镇护照、货币、银行卡和存折。卡中的积分可以到“小镇超市”购物,5个积分等于1元。有一件趣事令余祯印象深刻。她提到,一开始“小镇银行”为便于统计利率,小镇民若将5元存一个月,利息可得1元。“结果有些学生很聪明,想出了‘利滚利’的办法。”当意识到利率过高这一问题后,学校通过五年级的数学课,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随后学校专门召开了一次听证会,并邀请附近工商银行网点负责人讲解存贷款利率下调的原因。镇民代表发表意见后,一致决定降息。“如果不是在社会化的场景中体验生活,孩子很难有机会行使权利,表达意见。”余祯欣喜地看到,孩子们在小镇中建立起了公平意识,也强化了发现问题的能力。
对教师来说,“蓬莱小镇”课程的出现,也促使他们不断思考教学行为的优化,同时更关注孩子们的长远发展。在开课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也展现出了不同于平常的个性和魅力。据余祯介绍,“五星西餐馆”是由两名英语教师搭档开设的。“这两位老师平时爱好烘焙,有了这个平台,他们可以将兴趣和教学结合起来。”现在这门课上,学生们不但可以跟着老师动手做饼干、蛋糕,还可以学习用餐礼仪。开设课程“民族戏剧团”,则是因为一名语文老师喜欢研究戏剧。“这些课程看似和教育科研没有什么关系,但事实上它们可以激发教师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引领他们的专业成长。”在趣味的教学中,师生都能得到多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