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王嘉旖
南京东路街道,海派文化的腹地,时光荏苒,这里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老”小区。年青一代纷纷搬离,老龄化程度居高不下。上海心晴社区服务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心晴”)经过前期调研发现,由于子女大多忙于工作,无暇照料老人,老人缺少陪护现象在社区内普遍存在。
针对就医无人陪同、大件衣物无力清洗、家中无人打扫等老年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心晴”推出了“七彩银龄梦”公益助老服务项目,为老人提供理发、家政服务等多项公益助老服务。接下来,“心晴”还将把南京东路街道的项目经验,不断向虹桥、闵行等地复制、推广。
“蓝帽子”陪伴长者就医
由于身患尿毒症,史美亮老人每周要去邻近的医院做两到三次血透。短短十五分钟的路程,对于刚做完血透的他来说却是举步维艰。由于子女的工作比较忙,而市场上看护价格又太贵,平日里,热心的居委干部和有闲的街里街坊成了他上医院前必定呼叫的对象。然而,这种靠“人情”维系的帮忙,总让史老伯心里过意不去。恰逢“七彩银龄梦”项目推出,只要提前预约,“蓝帽子”志愿者就会准时出现在老人的家门口,从送医到返家,全程陪伴老人。
“上了年纪的老人,总是多多少少有去医院的需求,志愿者们会陪伴老人从配药到诊疗整个过程,我们这项服务是目前‘七彩银龄梦’项目中比较受老年群体欢迎的服务。”“心晴”工作人员叶文军告诉记者。
弄堂里的“微型养老院”
宁波路450号,整洁排开的24张床位,粉蓝相间的床单为这个“长者照护之家”增添一丝温馨,这里是沈老伯术后的暂居地。由于中风后妻子无法一人承担照料沈老伯的重责,拥有专业护理人员的“长者照护之家”成了沈老伯的“最佳选择”。脑梗严重的沈老伯在8月底初入“长者照护之家”时,甚至连行走都十分困难。在护理人员悉心照料下,沈老伯的术后恢复初具成效。
然而,住进“长者照护之家”已近两月的沈老伯又面临新难题。由于“长者照护之家”定位“微型养老院”,床位有限,运营方需要提高流转率,因此规定入住时间不超过三个月。眼看临近入住限期,已经恢复得初具成效,但若是住家养老,沈老伯又无法时时有专业护理人员陪护,这又该如何是好?
据负责人介绍,针对有延期入住需求的老人,“心晴”将会与其正在运营的南京东路街道敬老院对接。该敬老院自2012年起便由街道办事处委托心晴管理运作,拥有48个床位,且其中有三张应急床位,可以让老人后顾无忧。
老年版“日托所”
你听说过老年版的“日托所”吗?每日上班前将家里的老人送到“日托所”,下班后再将老人接回家,这个老年版的“日托所”坐落于南京东路街道,目前街道内共有包括承兴、新昌、平望等五个点。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随着年龄增长,上了年纪的老人们情感的脆弱程度仿佛又回到了孩提时代。而“日托所”为有闲的老人们提供了又一种情感寄托———与三两好友话话家长里短、分享最新养生体会,一天光景就这样轻松翻过。
据“心晴”负责人介绍,老年日托所文娱项目丰富,注重养教结合,既教授老人养生常识,也“按需服务”个性化定制老人感兴趣的课程,做做手指操,呵护老人们的年少记忆,寻回那些“被遗忘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