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樊丽萍 朱颖婕)昨晚,第十五届“挑战杯”中国银行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上海大学圆满落幕。经过层层选拔,共有39件作品从314所参赛高校的755件作品中脱颖而出,斩获特等奖。在此次“挑战杯”中,上海高校彰显了不俗的科创实力,斩获颇丰,总计获得八个特等奖,象征大赛最高荣誉的“挑战杯”则被上海交通大学夺得。
昨晚,随着本届“挑战杯”决赛各类获奖名单逐一公布,上海交大无疑成为最受瞩目的院校。今年,上海交大一举夺得四个特等奖、一个一等奖和一个二等奖,还有一项“一带一路”国际专项赛作品获特等奖。据悉,今年也是该校继1991年、2011年、2013年、2015年四次捧得“挑战杯”并获得“永久杯”之后,以团体总分第一的成绩第五次问鼎“挑战杯”。
作为本届“挑战杯”的承办单位,东道主上海大学也以两个特等奖、三个一等奖、一个三等奖的成绩,获全国团体总分第二,创下历史最佳成绩。上海大学等20所高校获得本届大赛“优胜杯”。
不难发现,从本届“挑战杯”中脱颖而出的一批项目,主动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在基础前沿研究领域获得全新突破。比如,清华大学获得特等奖的项目“一种柔性快充锂金属电池”,就是为解决现有储能电池寿命短、能量密度有限的“短板”提供的解决方案。研发团队采用锂金属的负极材料,创新性地改造了石墨烯,使之形成亲锂性的结合位点,制造出安全性、能量密度有大幅提升的锂金属电池,有望未来在高储能体系发挥作用。
再如,上海交大摘获特等奖的项目“基于漩涡水动力特性的触须集群式海底集矿装备”,立足深海采矿工程这一国家重要战略需求,提出并验证一种极具创意的精细化海底矿产资源开发模式,相比于国际现有技术方案更加绿色、智能。团队成员从龙卷风等自然现象以及仿生学汲取灵感,将一种新的集矿原理与优化的装备结构布局相结合,从而达到高效灵活的采集效果。在评审专家看来,该项目不仅具备较强的新颖性和工程实用性,也为我国的深海采矿事业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