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扬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二章,说耶稣诞生时,有几个东方的“博士”看见天上有一颗大星,是未来的犹太人之王的兆头,便跟着它来犹太境内参拜。在途中,大星忽然出现在他们前头,到了耶稣的出生地伯利恒,星就在空中停住不动了。他们进屋看见了婴儿和圣母马利亚,就俯伏在地礼拜,并且奉上黄金、乳香和没药作为礼物。《新约》原以通用希腊语写成,汉语和合本此处的“博士”一词,詹姆士王钦定本英译为“智者”(wise men),希腊语的原词为“麦琪”(英语音译Magi),是“麦格斯”(Magus)的复数,本为波斯拜火教的祭司,亦有巫师、占星术士的意思。《圣经》里出现的人物,在经文中很多本无姓名,基督教取得统治地位之后,对经文的阐释、评注多方搜索,不少人物添了名姓。例如此处的麦琪,非但无名无姓,就连究竟一共有几位,经文中也并未明说,但自中世纪以来,因为他们向婴儿奉上了三样礼物,就被说成一共是三位,分别都有了名字,而且都是东方古国的君主。
法国画家蒂索 (Jacques Joseph Tissot,1836-1902)出生在西部港城南特,少年时就有志于绘画,弱冠之年去巴黎习艺,常去卢浮宫临摹名家的作品,成名后他专以上流社会中衣衫雍容华贵的妇女的生活场景为题材。晚年他重新皈依天主教,改以宗教题材作画,恪守写实风格。他曾三度去巴勒斯坦游历,为自己的作品做实地的考察。这幅《麦琪之旅》完成于1894年前后,东方三王被置诸画面右侧正前方,高坐骆驼鞍上,身后山道迤逦,颇有君临天下的气概。这幅油画高70.8厘米,宽101.6厘米,现藏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此外,在纽约的布鲁克林博物馆,也有蒂索的一幅水彩,与此画相同而尺寸仅为其三分之一,有人以为是为油画作准备而创作的。
1927年夏天,已在英国卜居多年的艾略特,皈依了英国国教高教会派,同年冬天入籍英伦。他的《麦琪之旅》一诗,即作于是年。蒂索的油画,在英美和欧洲享有盛名,但诗人是否见过这幅油画,无从稽考。此诗是应一家出版商的要求而作,是三十八首《亚利伊勒组诗》之一,其他的作者还有哈代、叶芝等人,每首诗都配上图画,单独印行。艾略特一共为之创作了五首诗,这首是名篇。全诗共43行,分作长短不一的三个小节,在形式上效法前辈英国诗人勃朗宁,用的是所谓“戏剧独白”,以麦琪中的一位作为单数第一人称的叙事者,第一、二两节先用倒叙,描摹当年朝圣途中如何一路辛苦跋涉,后来又如何终于到达目的地,最后一节反思此行的意义,充满对生死、不同信仰和新旧世界的疑虑。此诗在用词上饶富象征意义,例如“低迷的天际三棵树”影射耶稣牺牲时的三具十字架,“在草地上飞驰而去的老白马”暗喻《启示录》的骑士等等;最后一节中连说两次的“记下”一语,则套用莎剧《奥赛罗》中主角自刎前的独白。在音韵上诗人使用自由诗体,没有格律的羁绊,但是他向来力求从日常语言中捕捉内在的韵律,所以此诗绝非散文的分行,诗中常用跨行连续(enjambment)和行中停顿 (caesura),造成一气呵成之势,还大量使用首语重复(anaphora)和叠字,交织成跌宕的声韵。笔者听过诗人自己朗读此诗的录音,应该说他在这方面的尝试是相当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