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11月11日 星期六
6
社会观察

“项目化”,自治破题之选


    ■见习记者 汪荔诚本报记者 钱蓓

    社区自治的天地是广阔的,开展自治的步伐是没有方向的———街道自治办刚成立时几乎都面临这样的困顿。纵观沪上自治办一年多来的运作,“项目探路”成为很多街道不约而同的破题之选。比如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制定了“社区自治成长三年规划”,以2016到2018年为周期,帮助各居民区“依托社区自治项目化加强基层民主自治建设”。

    “自治项目化”简单来说就是让居民区设计自治内容,以项目方式开展自治活动,街道自治办提供资金、技术和规则方面的支持。自治化的核心在于“自”,用彭浦新村街道的话来说是要让居民区有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议”“自己的事情自己管”。

    发掘社区治理问题

    今年7月,彭浦新村街道办了一场社区自治项目设计大赛,参赛选手是来自辖区各个居民区的社工。自治办先为社工们集中授课,让他们用两周时间开展社区需求调研,发掘他们要解决的社区问题,随后形成项目设计初稿,搜集项目书反馈等等。到了决赛日,参赛团队以路演的形式展示各自方案,由街道自治办、社会组织组成的助力成长导师团在现场作项目点评。

    社工们很会包装,常见的社区现实问题被他们用很新鲜的方式展现出来。

    小区里那些乱停乱放的自行车、助动车叫做“僵尸”,参赛团队提出开展社区绿化,让“植物”战胜“僵尸”;有的团队想要解决老年人跟不上互联网潮流的问题,设计了“耆乐无穷微时代”方案;有的团队关注社区中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的融合,设计了“候鸟新巢”项目;还有人把小小社区视作资源库,认为应该集聚资源,建成“社区资源网”。

    年轻社工看待社区问题的眼光是新鲜的,提出的方案也力求务实,颇有可圈可点之处。在获得冠军的“植物大战僵尸”方案中,志愿者们化身“植物”,对楼道、车库那些妨碍居民正常生活的“僵尸车”进行清理或合理停放。他们提出,通过张贴和发放“花园战争”宣传手册,让车主认识到车辆乱放对于社区的负面影响;通过建立微信举报平台,让车主和其他居民相互监督;在前期工作成功开展的基础上,再通过绿植培训讲座、绿色种植活动完善社区环境。

    培育“自治者”能力

    人是社区自治的核心,社区自治培训主要是对“自治者”的能力培训。彭浦新村街道自治办主任杨臻说,社区自治的主体包括居委会干部、居民区社工乃至全体居民,而街道自治办要为“自治者”做的是提供资源支持和技术指导等。举办社区自治项目设计大赛,目标在于锻炼社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打造专业化的社工队伍。

    “植物大战僵尸”团队的社工李晶告诉记者:“这次比赛从调研到设计都是我们自己出谋划策,非常锻炼个人能力。我们都是以团队形式参赛,大家在一起头脑风暴,提升了彼此对社区的认知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居民区自下而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精度和效率,通常比政府部门自上而下派送服务的效率更高。彭浦新村街道从去年起就在辖区33个居委会全面开展项目自治。去年自治办共立项38个自治项目,其中居委会独立开展项目23个,居委会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展项目15个;今年共立项41个项目,其中居委会独立开展的项目12个,居委会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展的项目29个。这组数据体现了两个变化,一是居民区申报的自治项目增加了,二是居民区请的“外援”———也就是社会组织多了起来。

    引进社会组织就是街道自治办能为居民区提供的重要支持。杨臻介绍,今年以来,自治办工作人员走访了上海公益新天地等社会组织集聚机构,接洽了屋里厢、索益、乐群、和美等30余家社会组织,形成可承接项目的社会组织资源数据库。街道还为居委会和社会组织牵线,举办社区自治项目洽谈会,为居民区引入一批“强力外援”。

    “慢慢有了自治感觉”

    杨臻说:“2015年街道体制改革后,刚开始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慢慢走出了一些感觉。”自治办在解析自治方法时,最初是“无从说起”,现在颇有一些规章、制度、数据和故事可讲了。

    彭浦新村街道在33个居民区都建成了社区自治平台,并制定“居民区自治平台操作手册”,对自治平台建设的基本过程、参考模式、行动逻辑进行梳理,居民区则在自治实践中活学妙用手册内容,形成了党建引领、社区策划、问题处置、服务需求、文化营造等五种导向的自治平台建设模式。

    自治平台的搭建和自治项目的推进相辅相成,今年以来,辖区居民区共开展活动352场次,参与人数17423人次。一批优秀自治项目品牌正在形成,包括场中路2601弄的“无‘独’有二”、“居里夫人走出来”;三泉路821弄的“五彩马甲进楼道”等等。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