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11月10日 星期五
6
国际;广告

APEC第二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越南岘港举行

亚太自贸区建设势头将得以继续


    朱杰进

    本月10日至11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二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越南岘港举行。会议的主题是“打造全新动力,开创共享未来”。从时间维度上看,“打造全新动力”是为了解决短期内亚太地区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包括通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深化结构性改革、提升中小企业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具体措施来增强亚太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而“开创共享未来”则是要为亚太地区的未来经济合作勾画长期愿景,为APEC机制的未来发展做出长远规划。

    作为一个亚太地区“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经济合作论坛,APEC机制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共同目标来凝聚各成员国,为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提供方向指引,克服“迷失感”。1991年11月,在韩国汉城举行的APEC第三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加入APEC,与此同时,《汉城宣言》提出了APEC的目标是“为本地区人民的共同利益保持经济增长和发展,促进成员间经济相互依存,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减少贸易和投资壁垒”。尽管汉城会议提出了目标,但这个目标显得过于模糊和抽象,缺乏具体操作性。

    1994年11月,在印尼茂物召开的第二届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APEC正式提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茂物目标”,即“在2020年前实现亚太地区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其中发达成员于2010年前、发展中成员于2020年前分别实现这个目标”,这就为APEC机制随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自“茂物目标”确立以来,APEC成员国之间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实施关税降低平均超过10个百分点,推动区域内贸易额和区域总贸易额提升近7倍。与此同时,APEC还在积极推动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多边贸易体制中发挥了引领作用,包括1994年推动完成乌拉圭回合,1996年成功达成《信息技术协定》,2001年启动多哈发展议程,2012年启动《信息技术协定》扩围谈判,2013年达成“巴厘一揽子协定”,2014年启动《环境产品协定》谈判等。

    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茂物目标最后时限的临近,确定2020年后APEC新的发展目标,指引APEC未来发展道路,成为关系APEC机制兴衰成败的新课题。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化进程遭遇挫折,贸易投资低迷,全球贸易增速连续多年低于全球经济增速。在亚太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碎片化”风险和“意大利面条碗”效应也日益增长。APEC成员国之间共缔结160多项自贸协定,其中包括60多项区域自贸协定,各种规则标准不尽一致,交叉并存甚至存在冲突,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无所适从。

    亚太自贸区将成为继“茂物目标”之后,APEC新的宏伟目标。2010年,APEC领导人确定了实现亚太自贸区的可能路径,首次勾勒出亚太自贸区的轮廓,指出亚太自贸区将在10+3、10+6、TPP等现有区域贸易安排基础上发展建立。2014年在北京雁栖湖举行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21个经济体领导人一致通过 《APEC推动实现亚太自贸区北京路线图》,决定正式启动并全面推进亚太自贸区的进程,迈出了从目标到行动的历史性新征程。

    自雁栖湖会议以来,亚太自贸区建设在战略研究、信息交流和能力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在战略研究方面,APEC就亚太自贸区问题开展了“联合战略研究”,并于2016年提交了战略研究报告。报告全面评估了亚太自贸区建成可能会带来的经济影响和社会效益,盘点区域已经生效的自贸协定,分析实现亚太自贸区的各种可能路径,找出贸易投资壁垒,明确各经济体在实现亚太自贸区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并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

    在信息交流方面,APEC积极推动建立亚太自贸区信息交流机制,提高现有自贸区的透明度。信息交流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各经济体开展政策对话和其他信息交流活动。提高现有自贸区的透明度,能够有助于争取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并最终实现一个真正让各方受益的亚太自贸区。同时,这一机制还有利于亚太自贸区对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多边贸易体制进行更好地补充。

    在能力建设方面,APEC在2012年至2014年第一期亚太自贸区能力建设行动计划成功实施的基础上,推出了《第二期亚太自贸区能力建设行动计划框架》,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量身定制的能力建设活动,推动缩小APEC各成员间的能力差距,其中重点是在结构性改革、人力资源、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帮助亚太地区的发展中经济体提升能力建设。

    在这些积极进展的基础上,APEC越南岘港会议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维持亚太自贸区建设的良好势头,尤其是在去年利马会议达成的 《亚太自贸区利马宣言》基础上,制定各领域具体工作方案,就亚太自贸区建设的下一步工作采取行动,从而为完善APEC中长期的合作架构,开创亚太经济合作的“共享未来”做出重要贡献。(作者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