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在围棋比赛中大放异彩,机器人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中国的智慧头脑们如何思考人工智能的发展? 昨天举行的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院士圆桌会议,以“人工智能与上海发展”为题,汇聚了多位院士和人工智能领域专家。毋庸置疑,人工智能将为人类社会带来划时代的发展,将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历史性机遇,而与会专家认为,上海更应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在人工智能发展中大展身手。
要抓住“新的文艺复兴”带来的历史机遇
“发展人工智能关系到国家竞争力、国家安全,在新一代的科学竞赛中,我们也能掌握主动权。”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名誉台长叶叔华的一句话,道出了发展人工智能对于中国的重要性。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则用“新的文艺复兴”来比喻人工智能将带来的社会变化。“这种变化还只是刚刚开始。最近,第一个被授予公民身份的机器人在沙特阿拉伯诞生,这值得我们科学界,乃至全社会思考。中国应该积极面对这些问题,走到世界的前面去。”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郭重庆说起他最近在欧洲参加的图像识别大会,其中1/3的专家来自中国,几乎与美国参会人数相当。“互联网是加速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工智能则是实现人和物质之间沟通。”他说,这是划时代的大事,“我们必须认清今天的形势,中国有巨大的数据优势,在芯片领域也有自己的优势,怎样抓住这个机遇非常重要。”
培育人工智能生态,上海独具优势
在人工智能掀起的划时代巨浪面前,上海该有何作为? 与会专家认为,丰富的应用场景、深厚的集成电路产业基础,以及对新生事物包容并快速接受的传统,这可说是上海发展人工智能的优势所在。
北京中科寒武纪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杜子东说,上海在集成电路产业上的优势可谓得天独厚,该领域的大量优质人才都集中在上海,这也是寒武纪来到上海的原因。最近,寒武纪刚发布了几款智能芯片。“开发芯片是从底层为人工智能产业提供支撑。”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希望能够逐步培育起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上海完全可以抓住机遇,发挥自身的优势。”
“人工智能要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而上海则是大数据特别丰富、汇聚的地方。”上海科大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程甦说,互联网特别发达、用户特别容易接受新事物,又拥有教育、金融、交通、医疗等丰富的应用场景,这可以培育出许多创业公司,让人工智能在与各行各业的结合中,充分发展。
未来突破仍然有待基础研究的支撑
虽然近年来人工智能非常热门,出现很多重大进展,但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提醒,人工智能毕竟只有约60年的发展历史,从长远来看,目前还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
北京邮电大学原副校长钟义信教授认为,今年7月20日,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要实现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这点相当高瞻远瞩,上海的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确实应作为重点加快布局。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潘云鹤说,中国工程院近年来研究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关于智慧城市、大数据的研究,热门时,一下子全国就有400多个城市都搞智慧城市,虽然形式很好,效果却不理想。其重要问题之一就是缺乏基础研究的支撑。在发展人工智能的过程中,应避免重蹈覆辙。
■本报首席记者 许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