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11月08日 星期三
9
文化;广告

“简直了”是怎么了?

最新一期《咬文嚼字》剖析网络热词的语义偏移


    ■本报记者 陈熙涵

    当有人说:“简直太美了!”我们可以理解;如果听到有人说“简直了”,你能猜到是在说什么吗?

    最近,“简直了”在网络社交平台及网络新闻中频现,逐渐成为热词。比如:简直了,这家酸辣粉的卫生堪忧啊;马云的这一声长笑简直了!最新一期的《咬文嚼字》,深度剖析了这一网络热词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有人说,“简直了”代表的是说话人一种强烈的出乎意料的主观情绪,这种情绪往往带有一定的抽象性,只有通过联系整个句子,才能较好地知晓这种情绪的具体指向和内涵。既然这个流行语存在表意不明的特点,为什么大众非常乐意使用它呢? 《咬文嚼字》追根溯源地提出,“简直”是一个副词,而副词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够被单独使用的,后面通常会带上某种成分,既可以是动词性的,如“简直分不开”;也可以是形容词性的,如“简直得意死了”。“简直”在词典中的意思是“强调完全如此或差不多如此”,含夸张意。但到了网络语言环境中或流行语义中,后面的成分被省略了,“简直了”开始直接代替完整的“简直”结构。

    专家表示,这样的变化主要是出于语言的简省原则,人们力求能用最小的努力达到最大的交际效果。在网络交流中,这种简省性表现得更为突出。

    其次,在省略对象的选取上,“简直”因为需要得到凸显,而被保留了下来。从“简直”短语到“简直了”,语义的重心发生了转移。如,“这感觉简直好极了”,“简直”起到的是对语义重心“好极了”的强调作用;而说“这感觉简直了”,语义重心变成了表达强调和夸张的“简直”。

    《咬文嚼字》认为,语义重心的转移,体现的是社会从要求语言的精确度向语言的力度感转变的过程。“简直了”的大量使用,反映了当下人们夸张用语的习惯,以及由此带来的语言使用上的极致化倾向。省略代表的是主观情感的强烈已到了无法用具体语言来描述的程度。

    时下网络新闻标题中常有“简直了”出现,但并不给出充足信息,其目的正在于吸引读者点击打开阅读原文,一探究竟。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